2017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书愤》教案.docVIP

2017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书愤》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修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高 上期 第学段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深入挖掘 教 学 重 点 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教 学 思 路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了解诗人情感,从而达到借古人之志来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主要教学方法 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为主,动态的活动, 在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井然有序的讨论,提高鉴赏的能力 课文《书愤》 鉴赏的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谁的诗?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陆游临终都不忘收复中原,希望家人在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他恢复中原的好消息。这样的诗人难道不能称其为爱国诗人吗?能,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至死不渝收复失地的又一篇爱国主义作品《书愤》。 感受诗人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来源 二、 简介作者、背景分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六十一岁,在山阴闲居了六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了解诗人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实现“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了解诗人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上的朋友,实现“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三、 课文内容分析。 首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感叹世事) 分析: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形象。既表现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自己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收复中原之事受到投降派的阻挠而难以实现。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艰”是作者积半生经历之后的深刻独白。“那知”深刻细腻地吐露了有志之士的心酸失望和忧愤之情。“气如山”指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气,势如山耸。这一开头,气势甚雄伟,笼罩全篇,真可谓气壮如山。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让学生 ? ? ? ? ?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回顾往事) 分析: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五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口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具体化,概括自己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涯,气概豪壮。表现南宋人民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这两句写得声情并茂,词采斐然。“夜雪”、“秋风”渲染了浓厚的边塞气氛,写出了诗人那种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叹息时光 悲愤心情。 分析: 回到现实, 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叹。 塞上一联,概括了诗人从早年到鬓斑的半世经历。“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其中“空”字写出了作者未能收复中原的失落感。纵有豪情壮志也无法摆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社会现实。壮志为何成“空”呢?并不是由于金国也并不是由于南宋人民力量不够强大,而是由于投降派的阻挠破坏,说明了恢复之愿难以实现的原因。“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镜中衰鬓已先斑”望着镜中斑白的双鬓,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塞上长城”→理想 “镜中衰鬓” →现实 对比。)早岁不知,现在积半生经历之后,感慨颇深,一今一昔,早年与晚年(年青与年老)对比,变化之大令人心寒意悲,禁不住大呼可叹、可惜、可恨。所以“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悲愤,就特别强烈地震撼人心。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古讽今 矢志北伐) 分析:概叹朝中没有人主持北伐,并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儿后已的决心。(用典明志,诸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些朝野上下主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