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跌倒患者的护理剂预防教案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二)药物因素 混乱、延迟反应时间、步伐不稳、镇静、体位性低血压、认知功能减退、忧郁、心律不齐 对策:1、使用镇静剂前排空膀胱,上好床栏,加强巡视 2、使用利尿剂者,密切观察电解质及24小时出入量 3、使用胰岛素,备好高糖食物,做好宣教 * 4、减少易致跌倒药品的使用 5、第一次使用易致跌倒药品,剂量或调整剂量时应特别注意 6、密切注意药品副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发生 7、使病人本身与陪护产生预防跌倒的意识 8、告知正确服用可能致跌倒的药物的剂量、注意事项 9、教病人如何安全跌倒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三)年龄因素 1、产妇 2、4个月到12个月 大于65岁、 对策: 1、列为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安全计划 2、协助完成生活所需 3、加强夜间巡视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四)动作与体位 1、突然体位改变 2、颈部变动 3、站立排尿 对策:避免过急过快的体位改变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五)基础设施因素 1、脚刹(床铺、轮椅、平车) 2、摇把 3、床栏 4、信号灯 5、扶手 对策: 1、定期检查基础设施的完好情况 2、指导正确使用床栏 3、信号灯放在易取的地方,教会使用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六)环境因素 1、照明 2、地面(不平、潮湿、易滑) 3、杂物堆积 3、裤子过长 对策: 1、确保安全的住院环境 2、指导病人穿防滑鞋、系好鞋带、长短适宜的裤子 3、避免使用插线板 * 跌倒的高危时间及对策 1、15:00---21:00各种治疗工作结束,病人离床锻炼机会增加 2、02:22---07:00护理人力减少,清晨血压高,好发心律失常 对策: 1、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2、培养护士的预见性 3、满足护理人力需求 * 跌倒的主要场所及对策 1、主要场所 病床旁 37.3% 厕所44.1% 2、原因:厕所地面潮湿拥挤 床旁、厕所是改变体位最多的地方 无行走能力的人下床行走,最易在床旁跌倒 床位未固定 * 对策: 1、增加床间距1--1、5米 2、晨间护理检查脚刹,用物固定位置摆好 3、知道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滴速 4、无自主行走能力的人应有人陪伴 5、保持厕所地面干燥 6、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7、高危人群上厕所应有人陪同 * 高危人群 1、产妇 2、4个月到12个月 大于65岁、 3、过去一年有跌倒史 4、病人特殊性格:逞强、不愿意麻烦他人、不遵从疾病较色限制 5、意识混乱 6、主诉头晕、眩晕、虚弱感;体位性低血压;贫血 7、视觉障碍、听觉障碍 * 高危人群 8、活动需他人、辅助器械帮助,步态不稳 9、入厕需协助,尿频、腹泻等 10、照顾者能力不足,无跌倒危机意识 11、药物:药瘾、药物戒断期 * 预防跌倒三步骤 第一步:评估 确定患者是否为跌倒高危人群 第二步:评定 辨别导致跌倒的风险因子 第三步:护理措施 制定适合个人的跌倒防范措施 * 护理目标 1、增加跌倒通报率 2、降低跌倒发生率 3、减少伤害严重度 4、预防跌倒事件发生 谢谢 THANKS! * * 患者跌倒坠床的预防及护理 医学压力 大纲 跌倒的定义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跌倒的高危时间及护理 跌倒的主要场所及护理 跌倒的高危人群 护理目标 * * 跌倒的定义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突然停顿,倒于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 跌倒是一种突发的不自主的体位改变,导致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但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发作或外界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 * 跌倒所造成的伤害1.降低出院后活动力2.使病人对环境安全的认识及精神健康造成影响3.导致因害怕跌倒而降低参与日常活动及复健活动的意愿 * 跌倒伤害严重度分级1级 不需要或只需要稍微治疗与观察,如擦伤、挫伤、不需缝合之皮肤小撕裂伤等。2级 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的医疗或护理的处置或观察,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小挫伤等。3级 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机能改变等。 * 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一)疾病因素 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感官系统疾病 对策:1、做好评估,筛出高危人群 2、观察原发疾病 3、观察病情,寻找规律,制定适合个体的安全计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