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上7.1《祸患积于微》教案.docVIP

2017秋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上7.1《祸患积于微》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秋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八上7.1《祸患积于微》教案

《祸患积于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初步辨识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2.能说出各种不良行为的重要诱因、危害,树立对不良行为的防范意识。 3.能知道刑事责任年龄段的划分。 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提高杜绝不良行为的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法律意识,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防微杜渐,做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哪些是不良行为,知道不良行为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让自己成为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法和手段 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热点评析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说课: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祸患积于微》 教学过程: 导言:山坡上有一根巨树的残干。据说,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的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开始由树皮往里吃。它们微小却不停地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大树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板书) 《祸患积于微》 互动交流 不良诱惑经常伴随着“朋友”出现在我们身边,如“朋友”递给你一支香烟,“朋友”邀请你通宵上网,“朋友”带你到赌场开阔眼界……还有哪些这样的情景需要我们说“不”?请你展示给大家共同分享。 略。设计目的:让学生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慎重交友,选择与品行高尚的人做朋友。 二、分析问题: 问题2. 2.根据国家禁毒办“全民禁毒宣传月”和“6·26”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的有关要求,江西省禁毒办组织开展了“进社区”“进学校”“进场所”“进家庭”等活动。 (1)【查一查】你知道哪些是毒品吗?你知道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诱惑吗? (2)【想一想】毒品的危害极其严重,因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制毒、贩毒、吸毒。据专家介绍,毒品能使人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第一次吸毒是终身吸毒的开始,保护自己不受毒品毒害的唯一方法是永远不尝试。可见,我们青少年要免受毒品的毒害,最关键的是什么? 问题3. 克服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加以摆脱,远离伤害。 (老师用多媒体打出警示语) 小组代表答 略。 老师小结: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由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后发展到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没有守法意识,有的是做人的价值观念扭曲。 我们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父母、老师、社会给予我们的重任。要想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就必须除了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本领,更主要的还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知法、懂法,斩崭断违法犯罪的渠道。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三、解决问题 (3)【做一做】在国际禁毒日,某班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出一期以“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为主题的黑板报。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黑板报样稿,请你帮助他完成。 四、答疑、扩展延伸: 问题5.小明因父母离婚,无人管教,缀学在社会,混迹于不三不四人群中。他参与抢劫、盗窃,并致人重伤被公安部门抓捕。他对警察说:“我是未成年人,听说不承担法律责任。” 请同学们说一说,他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同学参与评议 略 (老师用多媒体打出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下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人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老师:《新文化报》报道“十七岁少年四进公安局”,它表明,惩罚违法行为是对正义的伸张。尽管我们法律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是这不能说明未成年人可以任意胡作非为,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把好关,斩断一念之差。不去网吧;不看暴力、黄色录像;不打架、骂人;不逃课;不吸烟喝酒。正如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做道德人、理智人、守法人。 小结: 总之,违法和犯罪行为不仅害别人,也害了自己,更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我们要减少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就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法律知识和违法心理成因的研讨课就讲到这里,大家表现得都很棒.我最后要把一句话送给大家:别把不良习惯当正事.努力学习是大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