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4杉木病害
杉木病害 一、杉木炭疽病 二、杉木细菌性叶斑病 杉木炭疽病 1、分布及危害性 杉木炭疽病在我国杉木栽培区均有发生,尤以华东、中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区的幼林发生普遍且严重。 杉木感病后,轻者针叶枯萎,重者大部分嫩梢枯死,严重影响杉木的正常生长。 定植1-2年的幼树感病严重时,可整株枯死。 ?症? 状 ??? 杉木炭疽病的病菌危害杉木新老针叶和嫩梢,主要在春末和夏初发病,老熟秋梢受害最重。通常在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这种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是杉木炭疽病的典型症状。 除了“颈枯”症状以外,还可引起枯捎、枯枝和整株枯死等症状。 在枯死的针叶上,可见到许多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小黑点大多长在针叶背面中脉的两侧。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症状: 病菌: 病菌有性阶段(Glomerella cingulata)为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菌,有性阶段很少见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无性阶段较常见。 病菌子囊壳在枯死针叶上产生,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梨形,颈部有毛,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多为梭形,稍弯曲。子囊在孢子成熟后不久即溶化。分生孢子盘生于嫩茎和针叶上,以背面气孔带上为多,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萌发时产生附着孢。 病菌形态: 病菌分生孢子形态: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附着孢: 侵染循环: 杉木炭疽病菌以子囊壳或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患病组织内越冬。 翌年3月中旬前后分生孢子成熟,雨水稀释,或风雨溅散传播,进行首次侵染。潜育期一般5-7天,但在最适的温度条件下,3天即可表现症状。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 寄主4月初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盛夏高温病害基本停止扩展。秋后,温度适宜时又会有少量植株发生。 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发病规律: 杉木炭疽病的发生、发展与杉木的生长生理状态有直接关系:病菌大多侵染生长衰弱的植株,呈现生理黄化的杉木最易发病。因此,凡引起杉木生长的不良因素,都会促进炭疽病害发生。如丘陵红壤地区,因土壤中所含的氮、磷及有机质少,加上粘重板结,透水不良,易受旱涝或地下水位过高,树势衰弱等,都是导致发病的诱因。 在立地条件好,高标准造林、抚育管理的杉木,一般较少发病或发病较轻。 防治: (1)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如深耕整地,施用有机肥料或压青等,以促进幼林生长,提高抗病力。 (2)病害发生早期,对幼林喷药2-3次。可选用65%代森锌500倍液;50%退菌特600-800倍液;70%炭疽福美500倍液。 杉木细菌性叶斑病 分布与危害: 杉木细菌性叶斑病属于一种新病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仅我国有这一病害。 分布在我国的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省。但仅仅零星分布,为害也不严重。 症状: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的病菌侵害针叶和嫩梢,引起叶片干枯或枝梢死亡。 在当年新生针叶上,最初出现针头状大小淡褐色斑点,周围有淡黄色晕圈,叶背面晕圈不明显,以后病斑扩大,呈不规则形,暗褐色,周围有半透明环带。外围有时出现淡红褐色或淡黄色水渍状变色区。最后针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或全叶枯死。 嫩梢被病菌侵入开始为褐色小圆斑,后扩展为梭形或长椭圆形,黑褐色,但晕圈不明显,严重时多数病斑连结汇合,绕枝茎一圈,嫩梢变褐枯死。 10年生以下幼树受害较重,在病害严重发生的林地,林冠如被火烧。 细菌性叶斑病症状 病原: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属的杉木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unninghamiae Nanjing F.P.I.C)侵染引起的。 杉木假单胞杆菌是一种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长鞭毛,可在水中游动进入杉针叶组织。 病菌格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生长酸碱范围为4.4—9.2,最适酸碱度为6.8—7.6,生长温度范围为10—32摄氏度,最适28摄氏度左右,在8摄氏度以下和34摄氏度以上停止生长,致死温度为59摄氏度。 经接种测定,该细菌除侵染杉木外,还可侵染柳杉、池杉、秃杉;但不侵染落羽杉、水杉等。 侵染循环: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的病菌在树上感病叶片的病斑中越冬,细菌由风雨传播,病菌一般自伤口侵入针叶组织内,潜育期5—10天。 春季3—4月份开始侵染发病,5—6月上旬达高峰,7—8月基本停止。入秋9月中旬以后又继续危害,但不如春季严重,这样一年中便形成春、秋两季发病高峰期。 发病条件: 在自然条件下,杉木枝叶出现伤口的主要原因是针叶互相刺伤。在树冠相接,枝叶交叉的地方、病害往往较重,林缘和林道两旁因风力较强,行人较多,也容易使杉枝摇动,造成伤口,增加细菌侵染的机会,特别是在5—6月间,处在迎风坡向或风口的林分,病害常很严重。 病原细菌的传播和侵染都是在风雨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春秋两季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