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版语文选修《诲人不倦》学案.docVIP

2018语文版语文选修《诲人不倦》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语文版语文选修《诲人不倦》学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的族群出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年之后,平辈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所以自周代开始,一般的人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二十加冠时,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或女子十五及笄当嫁时,就要在有了名之后,再加“字”。 如何呼名称字,古人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战国以后,成了一种严格的礼制。概言之就是: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称字,只有很熟悉的朋友才互相称名。不按此道,便被视为无礼。这种礼仪至今仍然保留,尤其在文化人当中。 1.字音字形 (1)不悱不发(fěi)    (2)贫而无谄(chǎn) (3)如切如磋(cuō) (4)闵子骞(mǐn) (5)举一隅(yú) (6)巧笑倩兮(qiàn) 2.重要词语 (1)有教无类:种类,类别 (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小步快走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求明白而不得;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5)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 (6)吾与女,弗如也:赞同 (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媚 (8)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 3.通假字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智”,聪明 (2)吾自卫反鲁:通“返”,返回 4.虚词用法 (1)赐也何敢望回:疑问副词,怎么 (2)天何言哉:疑问代词,什么 (3)告诸往而知来者: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 (4)闻斯行诸:兼词,“之”“乎”的合音。之,指代听到的内容;乎,疑问语气词 5.词类活用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使动,使……相差很远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促使……上前;使动,使……退缩 6.特殊句式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宾语前置 (3)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 (4)天何言哉: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2)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3)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 (4)切磋: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5)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6)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创作。 (7)信而好古: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 (8)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本课指《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