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视觉科学家西蒙-戈里(Simone Gori)和盖-汉堡(Kai Hamburger)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时创作的旋转斜线错觉,这是一个新奇的变化,将英格玛效应与布里奇特-赖利的火焰效果结合了起来。 观察这一错觉的最佳方法是,先靠近显示屏然后再往后移动。当你接近图片时,可以观察到辐射线逆时针转动。当你远离图片时,它们则顺时针转动。这一错觉入选了第一版《最佳视觉错觉年度大赛》(2005年8月23日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举办)。 * * 欺骗眼睛的幻觉图形——似动而静 A Funny Stuff Collection JIN Group, Dec. 2008 转载自《环球科学》杂志 Authors: Susana Martinez Conde, Stephen L. Macknik 本图是1957年,当时就职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神经科学家唐纳德.M.麦凯(Donald M. MacKay)所作。该图显示出,这类规则或反复性的刺激,例如雷射线[麦凯射线(MacKay rays)] 在直视时会产生闪烁或运动的错觉。注视圆心,注意边缘的闪烁,就是这幅图产生的幻觉。 这一图形来自一次偶然的观察。麦凯是在BBC的一个录音室里第一次看到这个效果的:那位播音员被平行线柱之间的空白里间上下跳动的阴影错觉搞得很不耐烦。 英格玛(Enigma,意为“谜”)错觉:当你注视着英格玛图时,这些紫色的同心圆环仿佛充满了飞快环形运动的粒子,好像无数的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汽车拼命地绕着轨道行驶。 这一系列图片中大部分运动错觉产生的潜在原因都是眼睛运动,包括明显的和细微的。 由欧普艺术家布里吉特-赖利(Bridget Riley)创作的这个图案,当观察者转动眼睛观看图案时,会发现快速的螺旋式运动。 作为对赖利的又一献礼,这是苏格兰邓迪大学的视觉科学家尼克-韦德(Nick Wade)创作了画面上同时有流动的和闪烁的运动的作品。使人想起许多赖利的著名艺术作品。 这是欧普艺术家大内初(Hajime Ouchi)创作的错觉图案。前后移动你的头,并让眼睛在画面上转动,注意中间的圆圈和其背景互相独立的移动。 德国弗莱堡大学视觉科学家洛萨-斯皮尔曼在浏览(Lothar Spillmann)大内的《日本光学和几何学艺术》一书时,偶然见到这一错觉。之后,大内错觉被斯皮尔曼介绍到视觉科学界,并大受欢迎。 这是大内错觉同时代的变体,由北冈创作。这也是个大受欢迎的作品。 北冈创作的帽针海胆,生动地显示出眼睛运动在感知这一动态错觉时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新奇的变化,将英格玛效应与布里奇特-赖利的火焰效果结合了起来。 观察这一错觉的最佳方法是,先靠近显示屏然后再往后移动。当你接近图片时,可以观察到辐射线逆时针转动。当你远离图片时,它们则顺时针转动。 画家三羽美和(Miwa Miwa)对旋转斜线错觉的变形作品是为了向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经典电影《迷魂记》表达敬意。 戈里和汉堡将旋转斜线和英格玛错觉结合,不仅显示出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也是静态图像产生运动错觉的有力证明。1981年,差不多三十年前利维安特创造出的英格玛错觉,至今仍然为视觉科学和视觉艺术提供着灵感。 Visual Illusion 大部分的幻觉图形都不是科学家发明的。它们是视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们致力于通过洞察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视觉错觉(visual illusion)。 早在视觉科学作为一个正式学科出现之前,画家们就已经设计出了欺骗大脑,让我们以为那块平坦的画布是三维的,再用娴熟的画技让我们把眼前的静物画当成了一盘甘美的果实。 在发现视觉的基本原理方面,视觉艺术常常利用系统的研究方法(虽然多半依赖直觉)领先于视觉科学。从这个角度讲,美术、错觉和视觉科学实际上,常常环环相扣。 Op Art 直到欧普艺术(op art)运动诞生,视觉错觉才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20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始,1964年,《时代》杂志赋予了它们“欧普艺术”这一术语。 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了“眼睛的反应”(The Responsive Eye)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欧普艺术家们探究了视觉感知的许多方面,例如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不会存在的“不可能图形”,以及关于光亮、颜色和形状感知的幻觉。但是“会动”的幻觉图片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这些欺骗眼睛的诡计中,静止的图案让观看者在主观上产生了强烈的错觉,误认为它们是在动的。 Intelligence V.S. Emotion 刚才的示例图片是完全静止的,但看起来却在动。并且,它们还证明了,关于视觉系统研究的许多重要发现来自于对视觉艺术的研究。 欧普艺术的奠基人维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