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难民的阶级论述环境社会学的想象
正体原录:.tw/pages/seminar/sp/socialq/wang_jun_xiu.htm
环境难民的阶级论述:环境社会学的想象
王俊秀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
依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有2,500万环境难民,其中包括了台湾兰屿的2,800人,此乃依据「环境正义原则」所计算出来的数据。本项数据开启了一个世界性的新阶级─环境难民。本论文企图以「环境权」的观点切入(即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国民的基本人权)来从事环境难民的阶级论述,一方面以环境难民的新议题来诠释台湾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生产」出环境与阶级间的连结(linkage),使其具有本土的社会学意义。因此以《环境社会学的想象》为副标题,以呼应Mills(1959)经典著作《社会学的想象》书中主要的论点:观念转换与结合以激发想象。由于阶级、权力与文化分别被古典社会学三大家视为社会建构的主要因子,因此由传统的资本家及劳工的阶级观进入环境议题也是社会学概念「老歌新唱」的契机,例如由「劳动剥削」进入「环境剥削」的阶级论述。而在「无所逃于天地间」的环境问题中,环境难民的「阶级流动」更是其特色。换言之,阶级分析放入环境中(bring the environment back in),以论述方式来探讨,更有海阔天空的想象空间。另外本论文配合国科会永续发展委员会之整合型研究计划《永续发展评量系统》中的永续社会指标部份,其采用联合国永续发展指标之PSR(Pressure, State, Response)模型。本指针系统暂置于P(压力)部份,一方面要能作国际连结及比较,另一方面也期望具有台湾(岛国)特色。因此社会部份(type)包括了三个范畴(category):环境难民、社会足迹及社会守望。每一范畴包括数个指标(indicator),而每一指针可能加工组合现有或新发展之项目(item)。因此本论文以「环境难民」为主轴,再用阶级的角度来分析论述之。
二、由难民到环境难民(environmental refugee): 文献探讨
难民长期以来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份,由宗教、战争、政治到种族等原因而造成人民被迫迁移,因此「流离失所」一直是难民的关键词。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 (UNHCR)也基于难民问题的复杂度与庞大数量而成立,随即1951年的联合国难民会议又将「个人难民」加上以往「团体难民」的考量,使得难民的范围更多元化。1970年代起,各种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引起了人民「流离失所」的问题,联合国的环保署(UNEP)与上述的UNHCR开始一齐关注此项问题。1980年代起,「环境难民」的称呼开始在联合国相关的会议上被提出,而见诸于文字则首见于1984年(Timberlake, 1984)。
El-limnawi(1985)接着在联合国环保署文献中为「环境难民」作了定义:由于显著的环境破坏(含天灾与人祸)有碍其生存并(或)严重影响生活品质,人民被迫暂时或永远的搬离其原来居处。Jacobson(1988)又强调「环境难民」其暂时性「流离失所」的三种情况:地区性灾害如地震、雪(山)崩;环境问题影响生计与健康;土地沙漠化。Myers(1995)进一步以环境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造成「环境难民」的因素:土地破坏(含干旱、洪水、沙漠化、森林砍伐等);资源匮乏(缺水等);都市环境问题;紧急问题(全球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台风、地震等)。他特别强调「人祸」(anthropogenic factor)所造成的「环境难民」,例如政府管理不当而产生的「灾难板机」效应,例如国土规划不当、工业灾害等。如由「环境难民」的分类观点, Trolldalen(1992)提出三大类「环境难民」:自然灾害型、长期环境破坏型;发展成灾型。
依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估计,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每年流失250亿吨的表土,更使得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在开发中国家,人口的增加也导致79%的森林破坏,72%的耕地扩张及69%的家畜增加。在此情况下,农林的自然环境已不适合居住,而产生了人口移动,就此一项目则估计在1993年有1700万的「环境难民」,1996年巳增加至2500万人。迈入21世纪,环境难民将成为「主流难民」,数目将超过传统难民,由非洲目前的情况可知一二。因此上述估计的2500万环境难民将于2050年时增加至一亿人(Myers, 1995)。
但如果由「环境权」的角度出发,则「未能享有良好环境的基本生存权利」者则远远大于上述之数目,例如都市中受到各种污染影响的民众,地点偏远地区的原住民等皆属之。而另一层次的合法与非法的「环境移民」也因为「经济拉」(economic pull)与「环境推」(environmental push)而产生跨国人口流动,例如澳洲将成为「环境难民」的主要目标,据估计2020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