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抓建筑质量五法 组图.docVIP

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抓建筑质量五法 组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匠精神 我国古代抓建筑质量五法 组图 赵州桥 应县木塔已有960年历史,赵州桥已历经1300年风雨,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寿,至今仍未见老态,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虽然建筑材料比古代高出不少,但因为偷工减料轰然倒塌的例子很多,什么楼倒倒,楼蹋蹋屡见不鲜。而有很多古代建筑虽历经千年,但至今仍屹立不倒。那么古代是如何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的呢?可以说古代人真的很聪明,看到下面的故事你便会肃然起敬。 古代监理有几种最有用的方法:们都知道许多古修建,当年发明时也没有今日的钢筋水泥混凝土,许多都是石制、木制乃至土制结构,可是它们却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袭依然可以耸峙不倒。包括2000多年前的秦长城如今许多还可以在风雨中屹立。这是为何?为何古代人的修建材料与现代差这么多还能把修建造的那么健旺?为何古代就没有偷工减料的修建呢?正本偷工减料不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利益。古代必定也会有偷工减料的工程。仅仅那些豆腐渣也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查看而破碎了。剩余的可以矗立到今日的修建都是工程质量非常过硬的修建。而致使这些修建质量过硬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古代的工程查验准则。 第一、榜首、实名制。咱们知道今日的修建,工程监理经过查验合格,签字往后就算是交工了。顶多会有一个尾款,确保短时间内不呈现大的疑问。假定在这段时间内没有疑问的话,结清尾款,工程就算完全完毕了。可是古代不是这么的。古代的工程,尤其是国家工程,都是终身负责制。这就使得工程人员和监理人员不敢有一丝的大意。这种准则首要应用于国家工程,通常就是皇帝的工程或许国防工程。古代皇帝怕大臣们监工不利,更怕建筑工人掺假,就命令在每一砖每一瓦上刻上建筑者和监工的名字,只要出了问题,就根据砖瓦上的名字抓住相关责任人,立刻斩首,绝不姑息。这招太厉害了,代表建筑就是湖南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和北京明代十三陵。这些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现在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名字。 南京城墙 明人祝允明的《野记》记述了一则轶事:〝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翻译过来,就是一段有些恐怖的故事:明初修建南京城,为了使城墙更加坚固,用石灰、桐油、糯米汁制成的夹浆来浇灌墙体,朱元璋还时常亲自到工场监工。城墙是分段包干的,老朱随便走到一处,叫人砸开夹浆检查,如果发现〝稍杂泥壤〞,立即就将这一段工程的监工、包工头、工匠通通捆起来,塞进墙垣的空隙处死。官吏与工匠不敢造次,将南京城修得固若金汤。如今咱们到故宫、长城乃至许多别的的修建去赏识的时分,假定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许多砖上都刻着工匠和监工的姓名,这就是修建实名制的象征。只需修建在规则的年限内呈现了疑问,那么依据砖上的姓名就可以找到施工人员和监工,他们面对的刑法就是砍头。这可必定不是闹着玩儿,说杀你就杀你。假定今日咱们的工程也是这么的方法,相信豆腐渣工程会削减90% 第二、,矛盾之争仇视查验法,要想证实是矛利仍是盾坚,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用矛刺盾,古代查验一些非砖石工程时,查验者就会用矛直刺修建,假定矛扎进修建逾越一尺,那么修建人员就要杀头。假定查验人员没有用力扎,那么查验人员杀头。古代有些建筑材料是土,可以说本身是十分脆弱的,可就是这种材料,很多朝代也能把它变成永恒。古人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了矛与盾的道理,即修建人每修好一段墙体,验收的人便拿着枪去扎,只要验收的人用尽全身力气能扎进去超过一尺,那么建筑的人立刻被杀头;反之,如果验收的人没有尽力去扎,也会丢掉性命。这类建筑的代表作就是位于内蒙古白城子的统万城遗址和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砖 在南京内城南门的墙垛上,许多明代留下来的砖头都刻有铭文,其中有一块灰砖上刻着这样三行文字:“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张/窑匠卢立/造砖夫 广福寺”。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也发现了一块勒刻着铭文的明代窑砖,铭文也是分为三行:“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 司吏冷荣/()作匠王() 人户刘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表示字迹缺损)在城墙的砖头上勒刻自己的姓名,这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千古流芳,而是在执行明王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砖上铭刻的那些名字,其实就是一份对某处工程质量问题负责的责任人名单。透过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严密的技术质量监管体系:每一处工程,都有制砖的窑匠、造砖夫与提供劳役的人户来承担建筑质量上的直接责任,由基层组织——里甲的负责人(招甲、甲首)承担担保责任,并且监工的官吏(典史、司吏)也负有连带责任。这样,如果一块砖头被发现有质量问题,或者出现“豆腐渣”工程时,便不致于“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所有名字刻在砖上的人,都会被追究责任。在明代,这些出了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严重者会被处死。 明代修建城墙确实非常重视建筑质量,按照官府的要求,“基有穵陷者,起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