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古代广州城五次大拓展发展史 曾有八大卫星城
古代广州拓建示意图
广州生活史市政篇
周边建了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
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赵佗建筑番禺(广州)城垣开始,广州的城市建设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古时广州除了不停完善城垣建筑之外,在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园林绿化、城市排水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建设,筑就了今日广州城的早期骨架,为广州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广州市志》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古番山和禺山(今仓边路以西)上修筑了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当时珠江三角洲远未发育到今天的规模,海潮可以直抵番禺城下。任嚣依山傍水筑成,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任嚣死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城,第一次把城区扩大到周长十里,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其位置约在今东至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华路一带。
二,三国、南朝:向北扩展
到了三国时期,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今广西梧州)迁到番禺(今广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第二次较大规模地把城区向北扩大发展。
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商港
到了唐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地位显赫的商港,经济繁荣,城市扩大,加上唐朝名臣宋璟、杜佑、李复等在广州任职时,多次劝导居民烧砖制瓦,改建房屋,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砖瓦建筑。其形制长期延续,成为广州古民居的代表。五代时南汉刘龑定都广州,第三次扩建城垣,铲平了古禺山以便向南拓展。
四,宋、元:东西中三城至今是核心区域
宋代,由于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广州人口迅速增加,城垣的修筑变得格外频繁。据统计,宋朝300年间,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1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1045)陆续筑起中城、东城和西城。中城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城以赵佗城旧城为基础;西城则是为了保护新发展的商业区而扩建,规模最大,周长十三里多。三城东西相连,东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贤路、越华路和百灵路一带。这一带今天仍是广州的核心区域之一。
五,明、清:老城之外添新城
明代广州城垣第五次大发展。明洪武三十一年(1380)把宋城三城合而为一,并向东、西扩展。其范围东起今越秀路,西到今人民路,南到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在山上修建了宏伟的镇海楼。城周长二十一里,称“老城”。1563年,又在城南筑外城,南至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带,周长六里多,称“新城”。
宋代三城和白云山水道示意图
唐代胡人俑
宋代胡人俑(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城很早便有严整设计 珠江曾被称为“小海”
与世界许多著名大都市早期因缺少规划和自然发展而形成的混乱布局不同,广州城很早便有了严整的设计。以宋城的街道为例,中、东两城以宫署为中心,呈丁字形,西城是外贸商业区,呈井字形。城内还挖有南濠、清水濠和内濠,既可收舟楫之利,又有利于城内的防火和排涝。
而且,为后人不太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广州,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并不只是一个孤城。例如在宋代,广州城附近修筑有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即著名的“宋八大镇”。这些“卫星城”与州城一道,构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壮观的城镇群。
当时的珠江水面辽阔,有“小海”之称,城南的西澳(今南濠街一带)是重要的内港,商船往来,百货充盈,为“五都之市”,附近还有大市街(今惠福西路)、象牙街、玛瑙巷等街巷,时人程师孟诗云:“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
“蕃坊”尽显异国情调 “蕃学”中有阿拉伯人高中进士
如今的广州街头,随处可以见到外国人的身影。实际上,早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胡人商贾往来不断;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区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蕃坊”,人数已达12万~20万人,呈现“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盛况。
广州的“蕃坊”设立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地点在今光塔街一带。蕃坊设蕃长进行管理,蕃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务和负责招徕商人。蕃长在实施蕃访的行政管理时,要根据侨居国的法令和本国惯例行事。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购置田地和住宅。
“蕃坊”是广州城市中一个独特景观。有专家考证,宋代蕃坊最盛时,其范围大致东起朝天路,西至丰宁路(人民北路),南达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他们的民情风俗给广州注入了一种奇特的异国情调。这里有“绕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环的波斯妇女,有“西装革履”欧洲人,还有嗜嚼槟榔,“唾地如血”的东南亚人——这种习俗在广州本地受影响的居民中也延续到解放前。由于人口的主力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此建起了中国第一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