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泥土气息浓 街巷乐稚童
泥土气息浓 街巷乐稚童
民革党员周曙明著书挖掘抢救文化遗产
吴泾镇 冯联清
最近,由民革党员、退休教师周曙明四年编著出版的两本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的“非物质文化”书籍让城乡老少欣喜不已——《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里近300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唤醒了中老年人深深的记忆;《上海城郊民间儿童游戏》富有童趣的150种游戏又让人穿过时光的隧道,恍然又如复习幼时的游戏,实实在在的满足了广大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更是丰富了现在儿童的精神生活。
生长在浦东农村的周曙明老师今年62岁,当过中小学老师,当过社区学校教师。在幼年时代,周曙明就接受着来自妈妈和“妈妈的姐妹们”的民间艺术熏陶。妈妈和姐妹们就聚集一起绣花、在灶间搓草绳、拣棉花时的哼唱,年幼的周曙明一边做“帮手”,一边悄悄地在心里记住了《摇篮曲》、《劳动歌》、《童心谣》、《苦童谣》等童谣的曲调和歌词,做起了“有心人”。而孩提时代有趣而难忘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画鼻头”、“张家打猪墙”等游戏与规则也娴熟于心。在长达38年的教书生涯中,把童谣和游戏资料整理出书的念想一直在他心里涌动。
临近退休,周曙明在激情驱使下,在担纲闵行区浦江镇宣传刊物《浦江之声》的编辑,事务繁忙的情况下,他毅然拿起笔,启封了多年的“笔记本”,利用为报刊、杂志写稿的间隙,依仗着多年来在城乡坊间得来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文化的积累,开始了拯救行将湮灭的民间儿童文化的“艰难之旅”。
他一方面翻箱倒柜寻找当年自己留存下来的关于《童谣》和《儿童游戏》的记载。一方面走街串巷地采风,向童年的玩伴们“讨教”,有时为了一句当地“乡间俚语”,他竟然骑着电动车跑到边远的鲁汇、杜行等处核实、校正。女儿说:“爸爸人都退休了,可还经常要加班加点,跑东跑西,真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是个头。”
为了编好这两本“孩子书”,这位六旬老教师到孩子中间分别用“本地语”和“普通话”朗读自己收集来的童谣,又和“老小孩”一起演示早已生疏了的儿童游戏,常常会引来大人小孩们的“围观”和鼓励。每当一首童谣被孩子们传唱,每当一个自己孩提时期“热门”的游戏被学会,周曙明的脸上就会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周曙明的床头和书桌,都可以看见被“码”得方方正正的书稿和采风笔记本。只要有了灵感和线索,不管多少劳累,不管刮风下雨,周曙明都会出门找来自己昔日的朋友、同事和玩伴一起回忆、演示,整理。就这样,在周曙明多年的不懈努力下,300首当年脍炙人口的童谣,近150种富有童趣的游戏都一一“复活”。
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周曙明编著的《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周曙明给时任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寄去了一本,沈主任给他回了信,赞扬他的书有三个价值:保护了上海方言,抵制了当时社会上的黄段子,更是抢救了非物质文化,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为国家教育作贡献。
去年9月7日晚,周曙明在浦东新区电视台介绍了《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10月7日,卢湾区人民政府旅游局邀请他在“生活时尚嘉年华”活动中“签名售书”。经过3年多的写作,今年10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著《上海城郊民间儿童游戏》。著作面世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认为这是上海迄今最为完整的、能够较好体现当年儿童风貌的好书,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闵行区浦江镇和吴泾镇,浦东新区南汇、航头等地区的一些学校,已经把《童谣》和《儿童游戏》编入“校本教材”,更多的老人则更愿意对照着书,教自己的后辈学唱自己久违了的童谣,做游戏,让孩子们在从中接受老上海淳朴教育的同时,找回自己童年的影子。
人生随笔
闲话写信
新虹社区党外知识分子 陈日旭
时下,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件已十分普及,手写信函已濒临绝迹。笔者自学生时代始,就喜欢写信,直到如今年近古稀,仍乐此不疲。可以说,一生从中受益匪浅。
小时候,在居家附近的邮局门口,见有“代笔书信”的摊子,常有一些不识字或文化不高的人,上前央求写信。一番叙述之后,只见摊主用毛笔蘸着砚台的墨汁,一挥而就,只消刻把钟时间。这样的“镜头”,便在我一生的心头回放着。
家父母都有文化,但他们偏“逼”着我给外地亲友写信,父亲还找来一些尺牍,教会我写信的格式、称谓、用词。于是,我从小与写信结缘。
高中快毕业,穿上军装当了兵。在部队,我是出了名的信件丰收者。每日傍晚,通讯员发信,我是不落空的,少则一、二封,多时三、四封,引起不少农村兵的羡慕。当然,信有去,才有回。礼拜天别人外出、打牌,我便埋头床沿写信,给家里,给亲戚,给同学,作为一种积极的休息,也是一种快乐。好在那时是“免费军事邮件”,无经济负担之忧。
回到地方,参加工作,那时家里无电话,写信便是一种沟通工具。有了写信的基本功,也就驾轻就熟了。后来有了电话,但我只将它作为应急之用。因为平时的感情交流,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表达,感情色彩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提高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完善率医院护理品管圈QCC成果汇报PPT(完整版本易修改).pptx VIP
- B-65522CM_01-αi-B βi-B 伺服电机规格.pdf VIP
- 采购部员工年终总结.pptx VIP
- 《老年人能力评估从业人员培训指南》.pdf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pdf VIP
- 投资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核对表.docx
- CAAC无人机理论考试题库(2025修订版)含答案.docx VIP
- DB11∕T 512-2024 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pdf
- Unit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人教PEP版).docx VIP
- CAAC无人机理论考试题库(2025修订版)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