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箸文化 论筷子的起源与传说 图.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筷箸文化 论筷子的起源与传说 图筷子的起源于中国筷子古称箸,一种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筷子的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不同。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筯”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筯”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我国筷子文化历史悠久 上海欲申遗筷子对于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被忽视已久。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保护筷箸文化十分重视,不仅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还把每年8月4日设为‘筷子节’,韩国也有人声称筷子是他们祖先的发明。中国的筷箸文化已经成为日、韩竞相争夺的一项文化遗产。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3000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礼仪和习俗,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简单、平凡的筷子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方面的丰富内涵,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亟待加以研究、保护和弘扬。为了唤醒人们对筷箸文化的重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计划在2015年将筷箸习俗申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小小的筷子堪称中华文明的传承链,以独特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一些学者甚至将“东亚文化圈”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重新认识筷箸习俗的文化价值,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很有意义。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的使用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如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将筷子插在饭头上、将筷子颠倒使用等。有的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艺术品,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筷子的使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作品里,筷子经常成为歌颂的对象。如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韮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