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旅游寻芳全国七大杏花村 组图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时候,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杜牧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细雨中的杏花村被牧童遥遥一指,红了上千年。多少人在臆想那个古朴的乡野村落,多少人又在质疑它。《清明》留下了好多猜测的空间,没人知道村子真正在哪,甚至连诗作源于杜牧都遭到怀疑。一千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全国各地有好多的杏花村。
古朴村落的现代臆想。以下几个村落,你觉得哪一处田园最有当初的味道,哪一处的风光最能迷了今人的眼?
1·梁山杏花村
清明节小长假,正是位于梁山东麓的“十里杏花村”杏花的盛花时节。这里的原型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王林开酒店的地方,也是将士们喝庆功酒的地方。 绵延十余华里的杏花宛如粉白色的大海,桃红杏白,芳香扑鼻,十里沃野,烂漫如诗。徜徉林中,恍若置身仙境。老树、老屋、老人、石墙、小路、古桥、古井、古 庙……此情此景让人艳羡当年好汉们的那份逍遥与自在。
据地方文史资料和遗迹,这里,历史上桃行杏林遍地,梨园庙宇成群,开花时节,繁花似锦,香客游人如织,旧志称曰“杏林飞霞”,有诗赞曰:?
桃杏值春开,?馨香趁风起,?
闲步莲台间,?生机千万里。
今天的杏花村,虽然庙圮人疏,但果树蔚然成林,阳春三月,仍是一片花海似云如霞,香飘四野,引人入胜,为梁山重要景点所在。?大家一定还记得,晚唐大诗人杜牧曾有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句《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正是这首《清明》诗,却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全国各地指认符合诗中已经的杏花村竟有20多处!?
梁山杏花村自然符合《清明》诗中的意境,但是,她的名闻遐迩,是因为《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中的故事,当年的王林酒店就在这十里杏花村中,位置在梁山景区东半部,沿骑三山和雪山峰之间的盘陀路东下,在雪山峰南麓、虎头峰北麓骑三山东麓之间的山坳里即是。?眼下,阳春三月,杏花怒放,杏花村正以多姿娇艳的春色吸引中外游客。?
2·西安杏花村
蓝田县华胥镇的阿氏村,原名娲氏村,据说女娲曾在此居住。这里以出产娲氏大杏闻名,村中种植的杏树,有的已经上百年。每年三月初,漫山遍野的杏花开放,整个村庄浸在花海之中,如画如诗。有网友称它是名副其实的“杏花村”。
3·安徽池州杏花村
杜牧曾经做过两年池州刺史(公元844—846年),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明朝《池州府志》中曾经记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旧有黄公酒炉,后废。’”
安徽池州城西有一口古井,据说杜牧喝的酒就是这井水酿造的。这口唐代古井,又称“黄公井”“香泉井”。杜牧写《清明》时喝的酒,由一位姓黄的老汉酿造,他当时是这口井的主人。清光绪时《贵池县志》记载:杏花村香泉井,相传香泉似酒,汲之不竭。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明天启末年池州大守、崇祯末年翟池太兵备道,两度出守池州的顾元镜(字韵秽)赋五律〈杏花村〉云:
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
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
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古乐器)。
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古盛酒器皿)。
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进士出任池阳郡同知(郡丞),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职期间,“留意山水,赏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见《杏花村志》卷四),并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
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
清代人郎遂(1654—约1739,字赵客,号西樵子,一号杏花村)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以诗文名于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