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青州玲珑山 奇石峻峰名洞石刻
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玲珑山是青州的一座名山,山不算太高,但却险要,有悬崖峭壁,有奇石景观,人文气息更为浓厚,有书法化石之称的魏碑题刻,还有众多近代名人题字!
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中说:康熙初年,隐士吴三属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见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这是玲珑之名的起缘。
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
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
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
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维妙维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玲珑山还有北魏郑道昭的手笔刻石。
玲珑山石刻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处碑铭,玲珑山上就有3处,山顶2处,山下1处。山顶的两处,一曰《白云堂题名》,一曰《北峰山题名》。《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字,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苍劲朴茂。《北峰山题名》全文9字:“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据志书载,它在“山巅祠宇东北门侧”。山下的一处最为著名,那就是镌刻在北峰溜内一块巨大石壁上的《白驹谷题名》。 《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秘书省长官,管理图书著作等事)。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些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那里的风光,告别那里的“仙山琼阁”。晚上借宿“逄公祠”,应祠中住持道人之求,挥毫写下了19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嘱托住持道人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西崖石壁上。
这是郑道昭的晚年遗作,故称晚碑。(上下碑在掖县、平度)写的是大个的字,再加工匠技精细和青石山的坚硬石质,虽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斧凿刀雕的痕迹,都历历可辨。临碑细品,钢锋利骨,赫然在目,给人以酣畅淋淳的艺术享受。
玲珑山环境幽雅,怪石嶙峋,洞窟众多,山林葱翠,鸟语花香。但是,让玲珑山名声大噪,蜚声海内外的,不是玲珑山的自然风光,而是著名书法家、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三处摩崖题刻。郑道昭(?-515),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荧阳中岳先生”。 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余处碑刻,在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州、平度、莱州等地。在青州有三处,都在玲珑山,山顶有两处,山下有一处。一次游玲珑山,郑道昭钻进山前的通天洞,他到此洞别有天地,便在洞中欣然读起《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来,恋恋不舍地离开此洞时,挥毫在洞内西壁上题道:“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这就是《白云堂题名》。 还有一次,郑道昭游玲珑山,攀登至山巅逄公祠东北处时,热得汗流浃背,难以忍耐,他想,这荒山野庙之处,除了贴身侍从外又无他人,何苦衣冠楚楚受热罪,遂解衣除冠,让山风送凉爽体。山风一吹,心旷神怡,郑道昭书兴大发,在一石崖上题写道:“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一派怡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这就是《北峰山题名》。山顶的这两处题刻,《白云堂题名》保存完好,《北峰山题名》却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祠宇毁坏,现在已经找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