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各种坑爹金融理财产品附解毒方案.docVIP

远离各种坑爹金融理财产品附解毒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远离各种坑爹金融理财产品附解毒方案 一·远离理财毒丸产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理财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一些陷阱与骗局也在悄然出现——本想让钱生钱多赚个三五斗,没想到赔个底朝天,抑或是发现所买非所要,生一肚子金融机构的闷气。理财产品与一般的假冒伪劣产品不同,它往往被各种金融术语包裹着,使你很难一眼看透产品的本质,甚至到产品出事故了,还不清楚原因所在。同时它们可能是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或你的熟人大力向你推荐的,你可能会想,这些人总不至于骗自己吧?但过去一年中,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事故开始让我们警醒,有人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有人被某些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了,有人赔了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更有因为借款方跑路而彻底失败的投资。保住自己的财富,是理财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辛辛苦苦靠着每年6%~8%收益积攒下来的投资成果,可能因为误食一种理财毒丸而前功尽弃。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很难像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地学习金融产品的知识,但是对于常见的理财欺诈、陷阱的原理与规则,需要有基础的了解。我们周遭的毒素已经够多,空气污染、伪劣食品,有些我们无力克服只能被动接受,但理财毒丸,我们却完全可以攻克,只要你读了接下来的本期封面文章。毒丸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如果你进了一家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馆厨房,你可能再也吃不下这家餐厅的食物;如果你知晓某些金融机构是这样设计理财产品的,你可能会冒出一身冷汗。就像计算机水平越先进,电脑病毒就会越多一样,理财市场越发达,坑爹的理财毒丸也会越来越多。理财毒丸不同于假冒伪劣商品,它被层层的专业金融术语包裹着,更像是一个诱人的礼物。在专业的金融术语面前,就连高素质的美国人民都被旁氏骗局骗了,更何况是刚富起来的中国人。作为理财者,不能因废食。搞清楚理财毒丸的炮制过程,不管画有多浓的妆,这些毒丸在你面前就如跳梁小丑一般。1.恶意毒丸:最毒莫过人心毒性:●●●●●代表作:财富投资中心入伙计划,财信私募理财毒丸的毒性也分三六九等,最毒的莫过于恶意毒丸。这类理财产品的创立者,人品都有问题,他们最初设计这款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骗钱,但自己并没有骗钱圈钱的资本,于是只好造假,设计出吸血鬼一般的理财产品。万一赚了钱,那是自己的;亏了钱,就是大家的。无论是震惊全国的华夏“私售”中鼎产品事件,还是在2012年夏天披露的天合财信私募理财,都属于产品创立者一开始就抱着“欺诈”的目的,通过设立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圈钱。如果说这两者之间有不同,中鼎产品的设计运作思路是,公司缺钱出现了财务漏洞,于是借口要投资几个项目,设计一款股权投资类产品(即常说的PE),然后包装成“看似十分正规”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再找银行的工作人员销售出去。之后圈到的钱自然没有用到那几个项目,而是用来填补公司的财务窟窿。投资者看似是买了一款可以稳赚的固定收益产品,实际上却是把钱借给一个河南的商人救急了。天合财信私募理财,干脆连包装也懒得做,直接设计一款投资海外的私募产品,假借中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给自己做虎皮,然后把产品的收益率吹得像神仙一样,每年至少60%,甚至每月10%;因为产品本身问题太多,只能通过熟人找熟人的关系,把产品销售出去。投资者买了这样的产品,除非天合财信撞了大运,在海外市场暴富,否则投资一定打水漂。 解毒:越是毒的理财产品,其产品本身的破绽越多,要么是不符合常规的产品设计模式,产品条款矛盾重重,要么就是低风险高收益,不符合市场的基本规律。同时,不论是银行员工,还是身边的熟人,如果突然让你感觉有很大的便宜可以占,提防之心需要马上提起。2.寻租毒丸:毒性:●●●●代表作:信托骗贷案;30亿矿产信托与恶意毒丸基本上都是民间金融结构发起成立不同,寻租毒丸一般都来自正规的金融机构。一旦出了事情,至少可以有正规金融机构做垫背,不会出现圈钱人跑路、投资人傻眼的情况。从这一点看,寻租毒丸的毒性稍弱。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产品设计一般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风险控制,在这套制度之下,一些产品自然会被限制甚至不能面世。但制度是靠人执行的,圈钱方如果搞定了金融机构的某些重要人士,制度就可能被打折执行甚至不执行,一些奇葩产品也就诞生了。近几年信托行业超速发展,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风险控制也频频出现纰漏,造成不少有问题的信托产品面世。2012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超过10款信托产品出现问题。典型的如吉林信托骗贷案和中诚信托的30亿矿产信托。这两款出事情的信托有一个共同点:借款人都存在问题,一个是此前已欠债累累,一个是背负了大量的高利贷。作为信托,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调查,一方面判断是否合适成立信托产品,另一方面要把借款人的情况在信托产品信息中给予披露。像借款人此前已经有很高负债率的情况,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再做信托,更不用说要在产品信息中披露了。但这两家信托公司的相关人员,并没有做到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