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件共34张PPT.ppt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件共34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件共34张PPT

* 1.3.2 青春有格 七年级下册 做一做 请同学们不借助画图工具,画出3个圆圈,3个正方形。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规:圆规 矩:呈直角的尺子 规矩: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就不能成功。 画完后有何感想? 第一目 行己有耻 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 由这个“格”字你联想到什么? 活动一:完成下列活动,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和做法。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句中的“格”? 做人总会收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 格是正确、形式、规矩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行己有耻”的? 【小组讨论】 “行己有耻”简单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什么是“行己有耻”? 知识小结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忏悔了他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污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屈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还隐隐作痛。 思考:(1)卢梭做的对么? (2)内心隐隐作痛说明卢梭是个怎样的人? 错误 有羞耻之心 【小组探究】 1、右侧图片的人物是谁?请同学讲解《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生抢答】 “行己有耻”的要求是什么?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正如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到我们判断是否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他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知识小结 知识小结 如何提高辨别“耻”能力? (1)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 (2)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3)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思考: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小组讨论】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知识小结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加强自我监控。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知识小结 第二目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大学》这本书的宗旨是什么? 《大学》的主旨是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活动二: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培养羞耻之心,反思和慎独的品质。 【学生抢答】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是一种美好的、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止于至善”的内涵: 知识小结 “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