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科学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研讨
小学科学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研讨
如皋市白蒲小学 邵明道
近期,各学科都在强行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小学科学怎么办,对此,汤老师已经进行了一些精辟的论述。我在认真聆听了汤老师多次发言以后,受到了一些少启发,今天,想与各位同仁分享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界定及解读。
在汤老师的指导下,我试着对活动单及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界定,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从这个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代表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
前段时间学习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总结的“生本教育”理论,发现其思想与“活动单”导学有着精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作为“活动单”导学的理论依据。
郭思乐先生的概括很直白,为节约时间,这里仅就第5点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这里再来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先会后学”与“先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这里的会还仅仅只是领会,但还不能称为“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化的或者是符号表述的层次。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做法与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思想一一比对,看看我们目前正在倡导的这种模式是否有道理。
大家都是聪明人,只要稍加比对,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活动单导学绝不是决策者盲目的决断,事实上,它有着深厚的教育哲学基础,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尝试。
活动单导学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但它是否适合小学科学学科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比对。
汤老师将科学探究模式概括为这样两种形式。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平时,我们往往比较喜欢用直白的语言与方法将这种不确定迅速转化为确定。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的转化往往是没有价值的。比如,现在有一吨棉花和一吨铁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比较谁重谁轻,理智告诉我们,一吨棉花和一吨铁应该一样重,但我们的情感往往不愿意接受,潜意识总是认为一吨棉花比一吨铁轻。因此,汤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亲自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寻求某种“确定性”的结果,当学生自己在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迷茫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多种头绪的探索中自己做出谋划并获得某种确定性的知识时,我们才能认为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教育任务。
汤老师多年从事科学教研工作,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科学学习是应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前苏联教育泰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我们身为人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究,去讨论,努力帮助学生将不确定的知识转化为确定的自己理解的知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只会使学生愚笨。
研究完科学探究模式,我们再来将活动单导学与科学探究模式进行比对,我们是否发现活动单导学在小学科学课上的价值所在呢?答案是明确的。下面我们就转入第二个话题。
二、“活动单”的设计
活动单的构成 科学课活动单由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提示)、观察实验记录三方面构成。
这是汤老师设计的活动单组织结构图,细细品味,这种活动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首先它有很强的目标指向,这次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运用什么方法,一看导学单,学生就一目了然。其次,它还有很强的反馈功能,每次活动都必须填写活动记录,不怕你不按活动单要求去做。试想如果每节课都如此做,将来中国科学院一定会多不少如皋籍的院土。
下面我们来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的活动单。
《热胀冷缩》活动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