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认知偏差.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活中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 姓名:廖静仪 院系:外国语学院 学号:1018100209 战国时代,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它擒了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不怕我,难道它真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地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地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它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说了那么多,在这个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心理学常识,那就是认知偏差。 心理学家所讨论的“认知偏差”,是指一些非常普遍、主要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所犯的谬误。这些认识偏差,包括有关统计和或然率的一些常见的误解,以及错误的决策和思考模式。其中包括: 随想偏差:我们估计某事物的出现率很多时候似乎是可以很容易地记起的相关例子。但这个方法并不一定准确。 主观偏差:我们常因为受环境条件影响产生心理的变化,在主观上相信某些认知和立场,甚至因此而不合理地忽略与自己立场不符的证据。 定锚偏差:我们对某现象的看法是基于最起初的印象或估计(定锚),根据往后的经验而上下调整。然而我们往往调整不够,以致后来的看法与事实存有偏差。这可算是“先入为主”的问题。 呈现偏差:相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提问,答案却并不一样。 比如故事中的老虎对狐狸的认知就是一个认知偏差。一个人如果在认知上产生了偏差,必然会给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你看故事中的老虎不仅丢失了一顿美餐,还被小小的狐狸狠狠地忽悠了一把,实该引以为戒。 引起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是内因与外因的差异。 针对这种“自知”与“他知”的错位,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个观察中的自我(即别人眼中的我),自我认识的最终形成就是三者之间的不断统合。统合的程度越高,自我认识就越真实,如统合程度不高,就会出现较大偏差。但很少有人自我认识完全真实,这与外界的成长环境有关,与自身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同时也与他人固有的个性与看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乔韩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四块领域:一块是公开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第二块是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第三块是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第四块是未知的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这四块领域在每个人的内心比例却大不相同。一个人公开的自我占的比例越大,活得越真实。四块领域的分布比例与一个人的交往方式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自我展示,“秘密的自我”占了主导,随之引起猜测,最后别人看到的他与实际的他可能就截然不同。举例说,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友好和蔼,可大多数人偏偏认为这人很严肃,难以接近。可能就在于他没有表现出自己友好的特质,或只在少数人面前表现了,大多数人不了解。还有的人“盲目的自我”占了重要地位,只看到并强化自己的优点,看不到或忽视自己的缺点。这两种倾向都需要及时更正。 关于对认知偏差的更正途径,应该在人际交往中尽量开放自己的内心,多沟通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