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髡残的资料补遗
髡残资料补遗
禅僧 画僧—— 髡残和尚生平简介
被誉为清初四高僧之一髡残(1612-1692后),俗姓刘,字石谿,湖南常德人。他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家,与弘上于同一时代。甲申间逃避战祸于常德桃花源。当抗清斗争处于低潮时,于1651年出家为僧。他成长在改朝换代时期,几乎与同代僧侣画家一样,始终其学术和艺术态度上流露出一种“遗民”思想,并以信奉已儒化了的佛教子弟的身份面对时代。他勤学苦练,学养渊博,画学王蒙、黄公望,而自具风貌,功底扎实。他以书画倾泻胸中块垒,寻求人格的完善。喜游名山大川,尤喜黄山,在那里住了年余,作图不下十数幅。其丹青奥境奇辟,魅力长存。
髡残的生平
髡残(1612-1692后),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秋(或作介丘、介邱),又字石谿,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
髡残生于明万历四十年,据说出生时其母梦僧入室,因此当他年岁稍长,知道自己前身是僧,就常思出家。这种说法当然不 甚可靠,带有很浓的附会色彩。不过,髡残少年时,一边读经、求举业,一边又喜谈佛论道、习字作画,这却是事实。当时乡里有一儒生,名龙半庵,也是一个潜心修禅之人,见髡残年纪轻轻就对佛道有着浓厚的兴趣,感到很惊讶,就与他成了忘年交。
明崇祯三年(1630),髡残十九岁时,父母强迫他成,他坚绝不从,“有来议婚者,师大骂绝之”,并且从此就放弃了举业,性情的刚烈在此已初露端倪。
关于髡残出家的确切年月,一直有争议。程正揆和钱澄之都是与髡残交往密切的好友,但在他们各自为髡残作的传中,对于髡残究竟何年出家,记载却颇有出入。
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说髡残“廿岁削发为僧,参淡诸方,皆器重之”。而钱澄之则认为髡残是在二十七岁时削发为僧的。关于髡残出家的情状,尚有两段较具体的描写。
其一载周亮工《读画录》卷二:“一日,其弟为置毡巾御寒,公(髡残)取戴于首,临镜数四,忽举剪碎之,并剪其发,出门径出,投龙三三家庵中。旋历诸方,参访得悟。”
其二则为钱澄之的《髡残石溪小传》:“崇祯戊寅,时年二十七矣。自念居家,难以脱离。一夕大哭不已,遂引刀自剃其头,血流被面,长跪父床前,谢不孝罪。父知其志坚,且业已剃,遂听从之。龙先生闻之大喜,曰:‘此大丈夫事,不可小就。’教令看话头,有省益,令游江南参学。”
随后,髡残就听从龙先生(即龙半庵)的建议,云游到了南京。据说他在南京时,曾遇一老僧,问他出家本末。髡残述说之后,老僧以为与自己情况无异。老僧已得云栖大师剃度,髡残因此也请悬挂了云栖大师遗像,拈香礼拜为师。那老僧并替髡残取名智果。髡残回到湖南后,就居住在桃源余仙溪上,在龙先生的督导下苦心参悟禅理。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清兵进关南下,髡残隐匿在桃源避兵祸,在山中历尽艰险。他自己晚年也常回忆起这段战乱时期的艰难岁月,据程正揆《石溪小传》云:“每常言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僻,树木古怪,与夫异兽珍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足迹未经者,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巘猿赴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清顺治十一年(1654),髡残已四十三岁,他再次云游南京,先后住在城南大报恩寺、栖霞寺及天龙古院,而在牛首祖堂山幽栖寺时间最长,共十余年直至寿终。髡残的性格比较孤僻,“鲠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他对禅学有很深的修养,能“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
髡残深得当时的高僧觉浪、继起、檗庵等的器重,《读画录》说他受衣钵于浪杖人,“杖人深器之,以为其慧解处,莫能及也”。这位浪杖人即觉浪,是南京大报恩寺和栖霞寺的住持,当时的名僧。其时,报恩寺正校刊《大藏经》成立藏社,由松影上人主持,髡残和庐山僧道韶雪藏等人就在藏社中担任校刊,后因松影上人去楚,髡残遂代领其事。
苏州灵岩寺的住持继起,对髡残也很钦佩,将他视为平辈。他曾写信邀请髡残到灵岩来,共同畅谈佛法,信中称赞髡残这种节烈不屈、宠辱不惊、始终倔强的性格,是当时僧人中所少得的。
这位继起,即释弘储,晚号退翁,是僧人中的明遗民,佛学精邃,在明末清初的禅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许多明季遗老,如南明唐王朱聿键的相国熊开元、司农张有誉等都拜他为师。
熊开元,即熊鱼山,湖广嘉鱼人,明天启乙丑(1625)进士,与髡残一样,秉性刚直,崇祯杀死在狱惨遭廷杖,几乎被崇祯杀死在狱中,后来遣戍杭州。公元1645年,南明福王在南京即后,要熊开元出任原官,他丁母忧不赴。唐王时接连提拔他为随征东阁大学士,乞假归。后汀州破,他便流浪湖南,在南岳祝融峰下削发为僧,拜弘储为师,改名正志,字檗庵。髡残因为和他既是同乡,又性情相投,遂成为好友。但两人之间也曾经闹过一次不愉快。据说熊开元有一天邀朋友一起去游钟山,唯独石谿不肯去。等到熊开元回来,石谿问道:“你们今天到了孝陵(明太祖的陵墓)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