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傅山-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pdfVIP

浅析傅山-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傅山-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議藝份子 第二十六期 淺析傅山《山水圖冊》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張秀銘 摘要 明清之際,在這一令人振奮的多元時期,傅山(1607-1684)被視為具有多重 身份的文人。相較於書法,他的繪畫較少被人論及。傅山的《山水圖冊》,描繪 了太原近郊的風光,六開冊頁皆題有詩文,這種故里名勝的集冊是當時風行的書 畫手法。 本文將從此冊切入,首先梳理傅山生活的時代是什麼樣的一個面貌,以及考 察傅山的生平事跡,從中找尋《山水圖冊》與其連接點。進而結合傅山所寫詩文 探究此冊所繪之意涵,與傅山晚年山水小景的藝術風格,並從傅山的畫論中瞭解 其審美取向與藝術風格的理念為何。其次,探究其交際圈,試論備受傅山欣賞的 畫家梁檀對傅山的藝術風格有何影響呢?傅山活躍於山西學術圈,時值金石、考 據學研究的高潮,而他對金石學的造詣頗深,最後討論此學風的興盛是如何體現 在他的作品。 關鍵字 傅山、山水圖冊、太原、梁檀 1 淺析傅山《山水圖冊》 一、 明末清初的社會風氣 傅山(1607-1684 ),本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號 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山西陽曲人,先世 居山西大同,後遷於山西忻州與陽曲。傅家世代書香,傅山的祖父傅霖一輩在山 西成為一方望族。傅山自幼熟讀詩書,1626 年通過考試,成為領取政府薪餉的廩 生。 晚明在社會、經濟、政治、哲學及藝術各方面都發生巨變,政治腐敗和道德 淪喪在這一時代也尤為明顯。在此時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之中,愈演愈烈的黨爭 使得傅山對王朝的危機也漸有所知。商業貿易與城市化是社會新潮之物,西方文 明與宗教的傳入,教育事業的發展都促進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閱讀習慣的 改變。在文化思想領域,王陽明(1472-1529)心學的發展至李贄(1527-1602) 1 《童心說》 的提出,并得以傳播。以上種種都為晚明藝術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尚 「奇」美學提供了依據。如同Katharine P. Burnett 所指出,17 世紀的評論家,如 湯顯祖(1550-1616 年)、袁宏道(1568-1610)等人使用的「奇」具有十分積極 的含義,對藝術家和批評家而言,「奇」是原創力的代名詞,被稱為「奇」的作 品正是代表這一時期審美理想的佳作。2 同時,在書畫領域,「臨」古書畫的學習傳統被用之於創作,這一古代經典 權威也處於式微中,在這樣的趨勢裡董其昌為晚明文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是關於「生」與「奇」,董其昌(1555-1636 )對奇趣的鼓吹與實踐鼓勵了藝術家 們勇於超越傳統的限制。追求畫作中情感「不思而至」的自然流露,與「怪怪奇 3 奇」的效果。 傅山在書畫中將「生」與「奇」的概念發展出更多的面向。可見 傅山對於各方思想流派持相容並蓄的態度,這也致使其哲學與宗教取向的多元。 例如身為道人的傅山曾與亦師亦友的梁檀「同宿三五夜」,討論伊斯蘭教的教義, 1 李贊認為人的內在本性純良,擁有一顆洞悉實物的童心,他鼓勵人們以真誠的態度在直覺的引 導下,表達、實現並忠於真實的自我,這也是他提出的《童心說》的主要意涵之一。受此影響, 李贊的朋友和追隨者在文化領域大力宣揚自然流露的表現,他們認為自然表現的結果在於「奇」, 在於藝術作品創作者為童心未泯的奇士。引於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三卷》(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2001 ),第三編第一與第二節〈天崩地裂〉。Wikipedia: /wiki/ 李贄 (2016/3/19 查閱)。Baidu: /view/68845.htm (2016/3/19 查閱)。 2 Burnett, K. P. The Landscapes of Wu Bin(c. 1543-c. 1626) and a Seventeenth-century Discourse of Originality.(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p.127 這本博士論文的第三章至第 四章探討了晚明「奇」的藝術理論。 3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北:石頭出版社,2005 ),第一章〈晚 明文化和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