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唐后期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
第四节 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和黄巢大起义
一、唐后期的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了,失去控制藩镇的力量,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在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宦官掌握权力,形成南衙与北司之争;官僚内部斗争此起彼伏,形成朋党之争 。
与此同时,阶级矛盾逐步发展,最后导致黄巢起义。
1、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
藩镇割据是从安史叛将开始的。《旧唐书·李怀仙传》:“怀恩私欲树党,以固兵权,乃保荐怀仙可用”。
安史旧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魏、博、贝、磁、洺五州;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领相、卫二州;李宝臣为镇州(成德)节度使,领恒、定、易、深、冀、赵等七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领幽、涿、莫、瀛、平、檀、营、蓟、妫等州。
“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职,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一般称作河朔四镇。后来相卫镇被魏博吞并,称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廷开始在内地设置节度使,同时其所在地区设有采访使掌行政、财政。为加强节度使作战应变能力,758年,唐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由节度使兼任,随即授予节度使便宜任命镇戍区内州县官吏,以便筹集粮饷,因而节度使逐渐兼有军民之权。
安史之乱平定后,由于中央力量削弱,战时授予节度使的权力再也无法收回了,节度使镇戍区逐渐取代原先的十五道,节度使成为凌驾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从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方镇表》列举了42方镇,《元和郡县志》列举47镇,实际数目不止这些。长期与朝廷对抗的是河朔藩镇,其他地区有淄青、宣武、淮西等。
在河朔藩镇中,节度使拥有军事、行政、财政权力,“自署官吏”,“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魏博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成德李宝臣“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承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卢龙李怀仙同样“贡赋不入于朝廷”。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把唐代藩镇分为四种类型。
(一)河朔割据型。除河朔三镇外,还有易定、沧景、淮西、淄清等镇。藩镇割据主要存在这些地区,节度使拥兵自重,其职位父子相传,或兵将拥立,朝廷形式上加以任命,承认既成事实而已。
(二)中原防遏型。主要包括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河东、陕虢等镇,居于中原腹心之地,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军事地位,这些藩镇是朝廷平叛的主力。
(三)边疆御边型。分西北疆和西南疆两部分,西北有凤翔、邠宁、泾原、振武、银夏、天德、宁武等镇,西南有山南西、西川、东川、黔中、岭南等镇,主要是为防御周边少数民族进攻而设立的,其经济上依赖朝廷。
(四)东南财源型。包括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等镇,这些地区藩镇势力较弱,为朝廷提供财赋,设置观察使,多数不设节度使。
四种类型藩镇中,河朔割据型经常处于割据状态,以武力对抗中央,其他三种类型藩镇基本上服从中央,属于不割据型,。
《新唐书·兵志》评论,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这些割据藩镇,节帅或父子相传,或由兵士拥立,唐朝不得不予以承认,而藩镇之间也经常相伐,“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节度使嗣后,承继者自称“留后”,唐事后予以追认。
藩镇分布图
(2)朝廷与藩镇的斗争
781年,成德李宝臣病死,其子惟岳要求袭职,被拒绝。为维护世袭特权,魏博田悦联合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起兵反抗,与李惟岳联兵。史称“四镇之乱”。
李惟岳为其部将王武俊所杀,梁崇义也死于部下之手,形势略有好转,然不久王武俊又联合幽州朱滔、淄青李纳、魏博田悦反抗,分别称赵王、冀王、齐王、魏王,称四王之乱。唐廷疲于奔命。
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德宗被迫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兵拥立朱泚为帝,国号秦。次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楚帝。面对困境,德宗下诏赦免四王,承认其特权,集中兵力消灭朱泚、李希烈。
经此打击,德宗对藩镇采取姑息、妥协政策。
(3)元和中兴
唐宪宗元和年间,唐国力有所恢复。宪宗先后对藩镇用兵,河朔三镇也只好归附朝廷。但是宪宗没有改变藩镇军事力量和支配地方财政权力。
820年宪宗被杀后,河朔三镇也先后走向割据。此后,唐朝除武宗时期一度对泽潞(昭义)藩镇用兵外,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承认河朔割据的现实。
此后朝廷与藩镇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愈演愈烈。
2、宦官专权
(1)宦官势力的发展
《新唐书·宦者传上》记载:
“太宗诏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武后时稍增其人,至中宗,黄衣乃二千员,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然衣朱紫者尚少。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