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流体科学进展与发展方向.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流体科学进展与发展方向

?地震流体最新科学进展与发展方向    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 前言 ??? 地壳流体是地球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前苏联科拉超深钻研究计划的实施和世界上一系列实验与观测结果的发现,科学家认识到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地壳中流体作用的重要性,提出了二十一世纪的地球科学,将全力关注地壳流体的研究。面对21世纪的地球科学,我国作为世界上地震流体观测台网布设最广、研究工作开展的最早的国家之一,如何跟踪当前国际地震科学发展的动态,结合我国地震流体学科特色,总结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是推进我国地震流体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 1、国内外研究动态 ??? 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方面,关注流体在地壳乃至地球演化发展中的作用,但对地震前兆机理的认识仍然是建立在地震流体对构造活动应力-应变响应的基础上。从近期在《SCIENCE》、《NATURE》、《GJR》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来看,流体对地震的同震响应、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数值模拟及其机理解释等工作成为最新研究热点。在观测技术方面,重视多手段的比测研究,发展尽可能避开地表环境干扰、接近深部物质活动的深井观测技术。国内学者在流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典型前兆特征和机理解释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 1.1 同震效应研究 ??? S.Jonsson等人(NATURE,2003)认为,地震的同震作用可以触发地震。震后与时间相关的过程主要有后滑、孔隙流体流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粘性松弛等,这些过程可以进一步调整断层附近的应力和孔隙压力,从而也触发地震。然而要区分这些过程是困难的。该项研究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InSAR)资料,对比上述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冰岛南部2000年6月的Mw6.5地震引起的震后地表形变,系孔隙流体流动所致。该地区水位变化的空间分布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 D. R. Montgomery 等人(SCIENCE,2003)在研究流量和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特征后认为,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地面震动会带来流速和流量、以及井中水位的变化。本研究对发表的与地震相关的水力反应现象进行了总结,推导出震级和可观测到的流速和流量、以及井中水位的变化的最大震中距的定量关系。发现流速和流量的变化取决于是否有液化现象发生;而水位能否观测的到变化,则取决于地震引起的贮层应变是否大于10-8。具体的机理为:①贮体变形;②固结;③产生裂缝;④裂缝的清理。 ??? 汪荣江等人(Geophys.J.Int.,2004)通过对亚美尼亚的一口井的流量和电阻率的多年观测发现,该井对远距离的大地震非常敏感。通过计算,认为远震对井水的扰动主要是因为地震地面运动,同震形变的作用相对比较小。作者提出了一种混合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观测现象。该模型认为存在上下两个相互封闭的贮层,中间有一个大裂缝连接,而这个裂缝同时也与井相连。当地震波传来,自流井附近的压头变化导致扰动。 ??? P. P. Iassonov 等人(J.G.R,2003)针对振动激励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流动的现象,研究了非水相孔隙流体流动的振动激励机理后认为,毛细管现象和非线性流变现象是其主要控制因素。模型显示,较低强度的低频弹性波就可以使小的外部压力梯度下的流量显著提高,认为这一过程是由于振动活化了孔隙中的附着非水相液滴,使其可流动的最低压力梯度降低所致。还给出了可应用该方法的声波能量范围0.2-125W/m2。 ??? 同震效应方面的研究,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研究,就目前的进展来来看,上升到理论方面的结果比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地震流体在孕震过程作用及其前兆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1.2 流体作用及其机理 ??? 张俊峰(NATURE,2004)通过对海洋地壳热通道导中颗粒边缘水的析出导致断层失稳这一观点研究后认为:岩石脱水变脆可以用来解释消减带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因为这些地震主要发生在消减板的浅部和核内,过去一直强调脱水是在相对低温下的完成的。然而,最近的重新定位发现,在消减板的最上部依然有地震发生,那里的温度比较高。结论认为,在高压地震机制里,极少量的水就可以触发断层的不稳定性。 ??? S. Kodaira等人(SCIENCE,2004)认为高孔压流体可以引起断裂带静滑,但是其发生机理一直不太清楚。利用地震层析成像,观察到了静滑事件的一种成因。该事件发生在一条推测的大地震断层上,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出在消减的洋壳上有一条高孔隙压力带。该项工作的关键点在于高孔隙压力带的判断。由于高孔隙压力对应高的泊松比,所以用纵横波速得到泊松比层析图象,就可以发现高孔隙压力带。利用该项研究结果有可能对波速比前兆异常的成因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