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应用相关介绍.ppt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应 用 介 绍;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鉴定?
二、抗震鉴定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有哪些?
三、我国抗震鉴定标准的沿革。
四、09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
五、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
六、场地、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鉴定。
七、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八、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
九、内框架和底层框架砖房抗震鉴定。
十、中小学校用房抗震鉴定中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鉴定?;二、抗震鉴定的主要标准规范;1. 试点起步阶段(1966~1976)
●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1964
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震措施要点。
●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TJ11-74
1975年编制《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9月正式实施。
● 该阶段的特点:探索抗震鉴定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2. 蓬勃开展阶段(1976~1989)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
● 该阶段的特点:
建立了抗震鉴定的管理体制,采用普查、分类、排队、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对抗震鉴定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定了技术基础。;3.综合发展阶段(1989~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50011-2001)
● 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
● 该阶段的特点:
抗震鉴定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
抗震鉴定的要求扩大到6度区。
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4.汶川地震后(2008.5.1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 该阶段的特点: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的震害经验教训,吸收了建筑抗震鉴定技术的最新科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行了创新、补充和完善。; 几点说明:
⑴ 对新建建筑,抗震安全性评估属于判断房屋的设计和施工是否符合抗震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的质量要求;对现有建筑,抗震安全性评估是从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构造两方面综合判断结构实际具有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⑵ 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现有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用年限在设计基准期内且设防烈度不变,但原规定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建筑;第二类是虽然抗震设防类别不变,但现行的区划图设防烈度提高后又使之可能不符合相应设防要求的建筑;第三类是设防类别和设防烈度同时提高的建筑。; 几点说明:
⑶ 现有建筑增层时的抗震鉴定,情况复杂,标准未作规定。对现有建筑进行装修和改善使用功能的改造时,若不增加房屋层数,应按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结构改造的可能性;若进行加层改造,一般来说,加层的要求应高于现有建筑鉴定而接近或达到新建工程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抗震能力鉴定的原则,但不能直接套用抗震鉴定标准的具体要求。
⑷ 不得按标准的规定进行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或作为新建工程未执行设计规范的借口。;2. 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30、40、50年三个档次。
后续使用年限(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或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⑴ 在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89规范正式执行一般不晚于1993年7月1日)
⑵ 在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01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