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docVIP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题(12—17课) (满分100分 60分钟完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散布于广大农村????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出现在宋朝时期 A.辛弃疾 B.李清照 C.苏轼 D.柳永 3.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红楼梦》 D.《窦娥冤》 4.俗话说:“各尽所能,各司其职 ”,在明朝时期掌管地方政权的行政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三司 D. 行省 5.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最早出现于( ) A.隋朝 B.唐朝 C.清朝 D.明朝 6.“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渊源流长???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 包容广纳.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其中最有名的是A.苏商和鲁商 B.徽商和浙商 C.晋商和徽商 D.鲁商和晋商 A.蔡伦——圆周率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祖冲之——改进造纸术 D.华佗——《伤寒杂病论》 9.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织布 农耕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 B.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C.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 ???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B.是为防御匈奴族的进攻而修筑 C.在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D.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关于明北京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内规划形如棋盘并且封闭B.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C.主体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D. 其布局突出了皇权( ? ) A.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B.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 C.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D.是我国章回体小说开山之作 14.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 A.运用丰富语言和高超手法 B.都描绘人间爱情故事 C.都具有反封建思想 D.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15.明朝灭亡的原因( ? ) ①土地兼并严重②苛捐杂税沉重③政治腐败④农民起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进 B.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C.有利于满洲族社会进步 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非选择题(52分) 17.宋元科技文化光彩。(20分) 材料一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梦溪笔谈》 (1)材料一描述的是我国哪一科技发明?(2分)发明者是谁?(2分)此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朱继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 句 中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1)材料一是哪朝行政制度的变化?(2分)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请列举除材料之外具有相同目的该朝其他措施两例。(4分)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 ——顾炎武 (2)材料二是对哪一制度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回答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何在?(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对明朝政治上有何影响?(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郑和远航示意图(图一) (1)根据材料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