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劳动安全与紧急救护 ppt课件
* * * 1、将止血带置于伤口上侧,不可触及伤口 2、使用木棒绞紧止血带 * * * * 急 病 创 伤 中 毒 溺 水 触 电 可以导致 呼吸、心跳 骤停! * 三、现场CPR操作程序: (一)现场评估 一看、二听、三闻+思考 评估情况 保障安全 个人防护 * (二)判断有没有反应、呼吸?(Assessment ) 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成人:轻拍、高叫、强刺激; 儿童:掐上臂; 婴儿:拍足底。 * 心肺复苏—BLS(CAB) 判断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管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 2、方法: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一旁滑移约2-3cm,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凹陷处。 * (四)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开始心肺复苏C-A-B 仰卧位 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摆放地点:平地面或硬板床 开始心肺复苏 (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C-A-B ,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打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 * (五)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1)按压平面:硬质平面(如平板or地面) (2)按压者位置:患者右侧; (3)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4)按压姿势:双臂伸直,重直下压; (5)按压幅度:至少 5 cm; (6)按压频率:至少 100次/min;计数方法为01、02、03 ~30。 (7)按压间隔: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 (8)按压连贯: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 (9)按压周期:在 30次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 (10)按压比例:压/通比例 = 30∶2。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 按压位置示意图 * 正确胸外心脏按压示意 * 心肺复苏实施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错误胸外按压注意 * 手钩异物清除 清除口腔内可见的异物(假牙、呕吐物) * (五)开通气道(Airway) 仰头举颏法 压前额→头后仰 托下颏→颈伸直 张口 * 下颌前推法 * (六)人工呼吸(Breathing) 首吹2口气,第一次和第二次捏鼻手分开。 捏闭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适力吹入 每次吹气量500~600 ml( 6-7ml/kg),胸部起伏+呼气时有气流为原则和有效; 频率:成人10-12次?分;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 (八)转移—终止 坚持不断进行,抢救者2min转换一次,避免急救者过度疲累; 中断操作不10秒; 心跳呼吸恢复立即送医院急诊科 *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面色:面色转为红润。 呼吸和脉搏:恢复自主呼吸和脉搏跳动。 瞳孔:双侧瞳孔缩小。 知觉:有知觉、有反映及呻吟等。 身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 1. 叫 * 2. C * 3. A * 3. B * * 能为拯救他人的生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多么庄严和崇高的事! ——皮特.沙法(心肺复苏泰斗.创始人) * 气道异物梗塞急救 海式手法: ①立位腹部冲击法 自救腹部冲击 互救腹部冲击 ②仰卧位腹部冲击法 ③互救胸部冲击法 仰卧 立式 * 谢谢大家! 珍惜生命 救人救己 ! * * 2012年主题是生命高于一切 ,红新月会是阿拉伯地区的红十字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使用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并称之为红十字会;而一些伊斯兰国家使用白底红色的月形作为标志,并称之为“红新月会”。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组成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 * “火”带给人温暖和希望,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 不可抓触电者皮肤,因为触电者的身体是带电的,不可抓触电者的鞋子,因为鞋的绝缘性可能遭到破坏。 * 一氧化碳(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气体比重0.967。空气中CO浓度达到12.5%时,有爆炸的危险.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