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和激励理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领巾和激励理论

从绿领巾事件看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如何让选择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教育来讲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开题原因 一.激励的相关概念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组织中对人的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会更愿意按时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所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的更有效率。激励的含义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的对象 2.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3.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4.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 二.激励理论浅析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 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其代表性的理论有: a.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 b.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c.ERG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倒退的趋势; d.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代表理论有: a.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是期望理论主要理论之一; b.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是一种本质上更完备的激励模式; c.公平理论,着重研究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大体可归纳为: a.强化理论 ,这个理论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b.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方面的因素:努力、 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c.挫折理论,研究人们遇到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应如何针对遇到的挫折采取相应措施 ,引导正确行为 走出挫折阴影。 三.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教育中时,教育激励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激励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将激励用于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进步或者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使他们按激励的主体所期望的目标、轨道和方向前进。 (一)、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需要中的后三种需要是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这些需要有时藏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做细心人,善于发现学生各种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们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1)尊重学生社交需要,用集体影响学生。 社交需要也叫归属与友爱的需要。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保障之后,人们便产生更高一层的需要,希望依附一定的社会群体,被群体接纳,成为群体的一员,有归属感;希望与他人交往,保持与他人的融洽关系,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和友情。 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需要, 实际上思想道德品质较差的学生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内心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学习,希望在集体中得到快乐。但他们一般都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且学习成绩较差,在同学们眼中成为“笨孩子、坏孩子”。他们“游离”于集体之中,社交需要表现为有的默默在一旁观望,有的则作恶作剧、捣乱。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表明,他想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想参加大家的活动。 班集体作为孩子的一个社会群体, 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