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孢蘑菇-食用菌栽培学各论教学教案.ppt
1.培养料预湿:由于贮备材料都是干的,牛粪和秸秆吸水比较慢,堆制时直接浇水容易流失,因此在建堆前一天进行预湿处理。先将秸秆切成15—30厘米长的段,分批用水浸泡,一边浇水,一边翻搅或用脚踩,使其均匀吸足水分,分层堆放在堆料场旁边。粪肥弄碎,边淋水边翻拌,将其调湿。 2.建堆: 把预湿的材料按照(堆长12—13米,堆宽2.3米,堆高1.5米)草料15厘米,粪肥5厘米的厚度,循环堆制,粪草都要铺平,边铺边浇水。如此一层秸秆一层粪肥依次堆积,直至堆高1.5米为止。堆的四周上下基本垂直或略呈梯形,堆顶略成漫圆形。堆料时,要边堆边分层浇水,水要浇在秸秆上。堆制后,顶部盖上塑料薄膜,以防雨淋,养分流失。 3.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使培养料发酵均匀,散除堆中的有害气体,同时浇水,调节水分。通常翻堆4—5次。第一次翻堆在堆料后6—7天,堆内温度可升至70℃左右,在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进行翻堆。 刚建堆时,由于嗜热微生物的活动,使堆温上升,最高可至70℃左右。随后,堆内氧气被大量消耗,抑制了嗜热微生物的活动,堆温下降。如此时翻堆,增加了堆内氧气,堆温由于微生物活动而上升。 (二)二次发酵技术 二次发酵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发酵(前发酵)在室外进行,第一次发酵与前面介绍的一次性发酵相同,只是时间短,仅10—12天,翻堆2—3次,第二次发酵(后发酵)在室内床上进行,与一次性发酵截然不同。经二次发酵的培养料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得到很大提高,可增产20—40%,最高可增产一倍。二次发酵时间短,从一次性发酵的30天左右缩短到15—20天。 二次发酵包括巴氏消毒和控温培养两道工序 , 第一次发酵(又称前发酵)后,即进入二次发酵阶段(又称后发酵)。 1.巴氏消毒: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进入菇房后,用外热源加温,使菇房温度尽快升至58—62℃,维持6—8小时。 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利用58—62℃的温度杀死杂菌及害虫,并驱走料中的游离氨,消除粪臭等。 ②促使嗜热微生物大量繁殖,分泌水解酶类,使培养料分解的更好。 ③继续分解培养料,转化营养,以适应菌丝吸收利用。 食用菌栽培学各论 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Imbach],通常被称作蘑菇。别名,白蘑菇,洋蘑菇。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伞菌科(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是栽培规模最大的世界性食用菌。 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克蘑菇含蛋白质3.7克,脂肪0.2克,糖30克,纤维素0.8克;磷10毫克,钙9毫克,铁0.6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维生素B20.35毫克,维生素C3毫克;而且,还含有包括人体8种必须氨基酸在内的18种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比较高。可见,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除了食用价值外,蘑菇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蘑菇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胰蛋白酶、麦芽糖酶,可治疗消化不良和降低血压。用蘑菇预煮液制成的“肝血康复片”和“711”片剂或糖浆,可防治肝炎和白细胞减少及消化不良等症。 蘑菇的人工栽培源于法国。18世纪初(1707年),巴黎人利用废弃的石灰窑开始种植,至今已近300年。直到20世纪初(1902年),Dugger用组织分离法培养纯菌种获得成功,才开创了蘑菇栽培新纪元。蘑菇栽培在世界各地传播,由法国到英国、荷兰、德国,接着传到亚太地区,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国。 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上海、福州等沿海城市栽培。 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菌类,约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蘑菇。1990年世界蘑菇年产量142.4万吨(郭)。近10年间,我国栽培面积渐增,产量日升。商品形式主要有罐头、盐水菇、脱水蘑菇等。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活条件 一、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气生菌丝呈纯白色绒毛状,显微镜下观察,透明白色,有横膈膜,分枝,直径1—10微米。 (二)子实体:菌盖宽5—12厘米,初为扁半球形,后平展;表面光滑,白色至淡黄色;菌肉厚,白色;菌褶离生,早期粉红色,后变暗褐色;菌柄与菌盖同色,近圆柱形,长5—9厘米,直径1.5—3厘米;有菌环,生于菌柄中部;多数担子只生两个担孢子,孢子光滑,椭圆形,6—8.5×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