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内治辨证要点知识讲稿.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疹内治辨证要点知识讲稿.ppt

湿疹内治辨证要点 李金娥 辨证要点 1.辨湿 “湿”是湿疹发病的主要因素。对于湿邪,一般辨证局部有渗出液而瘙痒明显的皮损为湿盛。但对于没有渗出,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高出皮面者,如慢性湿疹,仍从湿论证。 1.辨湿 湿有内湿、外湿,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聚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瘙痒明显,可谓之“顽湿”。湿性黏腻,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而辨湿,应当根据其发病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来看, 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说明内部水湿不化,津液不能输布,肌肤失于濡养,所以发生干燥、脱屑、瘙痒。 1.辨湿 因此,需甄别“湿邪内阻”与“燥像外显”之证象。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虽多,但离不开一个“湿”字,在治疗本病时要以“治湿”为主,即使是阴虚血燥之证,亦当虑其湿恋未去,治疗中当顾及于此。 无论皮损“干”、“湿”与否,湿邪为患贯穿于湿疹各阶段。另湿疮中有“乳头风、绣球风、四弯风、掌心风”等命名,多因其瘙痒剧烈,不能理解为仅由风生,仍应归之于湿邪作祟 2.辨痒 瘙痒是湿疹最主要的自觉症状。“痒”是许多皮肤病的共性,必有共同的致痒病机。 “痒为痛之渐”,既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久痛入络”之说,又有“不通则痒”“不荣则痒”“久痒入络”之意。 2.辨痒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于心主神明,若精神紧张,可诱发瘙痒。 又《灵枢·刺节真邪》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气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故认为风湿热诸邪气往来行于肌肤腠理之间均可致痒,并描述了心痒、风痒、湿痒、热痒、燥痒临床证候特点,由此拓展了湿疹辨痒的新思路。 2.辨痒 另临床多有对湿疹的瘙痒统咎于“风邪”所致、处方中多用升散祛风药的现象存在,非但片面,并可致证治偏差。究其原因,还包括未明辨湿疹与各类皮炎的偏湿、偏风证候差异。 1.治湿 在湿疹发病过程中“湿”是主因,兼挟他邪,治湿法应全程贯穿于湿疹各期。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无水疱、渗出、糜烂等情况下,属于在外湿邪不显,内湿仍在,仍用治湿之法。 正是因为湿邪有重浊、黏腻的特点,因此,病理过程迁延日久,湿邪停滞,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仍以治湿为本。 2.利湿 利湿之法实为给所化除之湿邪以排出通道。湿疹当利之时则利,常用车前子、猪茯苓、防己、泽泻、萆薢等利湿之品。在对利湿药的运用上,可引用古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言,在治疗时非常注重利小便而给湿邪以出路,常用茯苓、车前子、泽泻,且常用六一散代替甘草。 3.顾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湿疹发病中,脾胃功能的改变在病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湿疹是因体内蕴湿与湿热外邪相搏结而发病,但其根本均有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湿困脾土的一面,故在治疗上重视健脾利湿。 临床中应明确健脾的“主次”,如热盛型病急、标为重,“急则治其标”,清热利湿、凉血为主,可少佐健脾燥湿之品;而湿盛型、血虚风燥型,其本为脾虚湿困,应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凉血。 4.升散药的使用 治疗湿热证有时会加入温燥性的散风药,如荆防柴升羌芷等,取其风能胜湿、温能化湿之义。然而升阳散风药有劫阴助火之弊病,甚则窜入营血鼓动内风,致使斑疹汹涌。 依据湿热病证中湿与热的轻重,可在升阳药中配以清火润燥养血药治皮肤湿热证,如栀丹银翘柏连归地等清凉降火润燥养血药,不但监制了升阳药的温燥之性,也能清湿中之热,达到了湿热同治的目的。 5.虫类药的应用 全虫方为赵炳南经验方,适用于慢性湿疹等。虫药善行之性入络剔毒,同时虫类药物还兼有搜风活血除湿等多种功效。 虫类药物多为动物蛋白,具有较强抗原性,湿疹患者往往对抗原性物质高度敏感,应用不当也可致病情加重。应用虫类药必须注意方中须有能解虫毒之品,如酌加苏叶,既可祛风止痒,又可解虫毒,一举两得。 虫类药物多有小毒,长期服用,有药不胜毒之虑,一般从小剂量起,逐渐少量递增,使患者有一个脱敏过程。 结论 1. “辨湿”与“治湿”是湿疹证治的要义及难点,涉及外疡之患的“证疹合参”之“局部与整体辨证”和“标本兼治”问题。 2.湿疹慢性期少渗出,针对“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伤气机并影响津液输布的特征,明确“湿邪为患”在湿疹各阶段尤其慢性期仍存在。 3.“热微则痒”。“不通则痒”--实证、瘀证致痒,“不荣则痒”--虚证致痒,“久痒入络”--病势缠绵可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