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业安的黄河梦.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赵业安的黄河梦

赵业安的黄河梦 在赵业安面前横亘有两大“顽症”:一个是盘伏在身上40多年并不断扩散的癌魔,一个是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黄河泥沙之患”。     黄河宁,天下平。这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这条母亲河的安澜期盼和世代梦想。在当代治理黄河队伍中,有一位为实现黄河梦奋斗不息、创造一次次生命奇迹的英模人物。他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泥沙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业安。   黄河的复杂难治,其根本症结在于泥沙多。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大量泥沙进入造成下游河道剧烈淤积,形成高耸于两岸地面的悬河。据观测统计,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平均为16亿吨,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35公斤,含沙量相当于长江(宜昌站)的30倍。“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深深表达了历朝历代人们对黄河泥沙众多、灾害深重的忧思、叹息和治理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问题。1955年7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三门峡水利枢纽、刘家峡水利枢纽作为第一期工程相继动工兴建,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展开。   在这一形势下,年轻的赵业安被国家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气象水文学院留学攻读陆地水文学专业。1961年9月,26岁的他学成回国。矢志研究黄河的梦想,使他走进黄河水利委员会泥沙研究所,走上结缘黄河之路。   然而,由于当时黄河治理规划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拦沙效益估计过于乐观,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运用后,库区泥沙发生严重淤积,被迫于1962年改变运用方式并着手工程改建。花园口水利枢纽、位山水利枢纽两座拦河大坝,因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威胁防洪安全而先后被破除,其他几座正在建设的下游干流枢纽工程也宣告停建。   一连串的重大挫折,引起了专家学者对治黄战略的重新思考,也使初临黄河的赵业安陷入了深思:减少泥沙淤积就要控制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可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能否找出对下游河道淤积最为严重的泥沙来源,进行重点治理以提高减沙成效呢?   按照这一想法,从1962年7月至1964年,赵业安和黄河泥沙研究所的同事们根据有关资料首先将进入下游的泥沙以粒径0.03毫米为界划分为冲泻质与床沙质。接着,通过分析证明落淤的大部分泥沙为床沙质,进而发现60%的淤积量为大于0.05毫米的粗颗粒泥沙,并从地质钻孔资料、河床质取样与滩槽淤积物统计中得到了验证。据此,赵业安认为:在上中游水土保持布局中应首先控制粗沙含量高的地区。   然而,正当他为研究黄河泥沙全身心投入攻关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1971年9月的一天,36岁的赵业安在黄河下游查勘途中发现脖子左侧有一肿块,经确诊,这是患了甲状腺癌并已转移到淋巴。面对这一残酷现实,赵业安心情极不平静。他想到,自己年幼失去双亲,靠外公养育长大。后来6年中学、1年补习俄语、5年留学苏联,都是国家提供的助学金。如今,自己在研究治理黄河的路上才刚迈出一步,唯一的女儿也才只有4岁,这一切,怎么能抛得下。一番激烈的思索之后,赵业安为自己办了两件“后事”。一件是给黄河水利委员会水科所党组织写了书面报告,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放弃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二是给女儿留下了“遗书”,嘱咐孩子,如果失去父亲,更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随后,他被推进了北京日坛医院手术室。   动大手术都要作全身麻醉,可是赵业安担心会损伤大脑功能,便缠着医生要求采用针刺麻醉。“我是搞黄河科研的,对我来说保护脑子最重要!”在长达7个多小时的手术中,赵业安咬紧牙关,汗水浸湿了一条又一条毛巾,硬是撑了下来。手术成功了,但他的左侧声带受到永久性麻痹损伤。次年年初,他在北京日坛医院又动了第二次手术。此次手术,切除了甲状腺上的部分残癌,但淋巴结上还有转移,生命依然受着严重威胁。   1976年秋,在查勘黄河下游河势、追踪水沙规律的测船上,赵业安脖子右侧甲状腺再次发现癌转移,他再次被推上手术台。   几年间,他先后动了大大小小7次手术,甲状腺功能完全丧失。然而,他年年参加河势勘察,夜以继日研究水沙资料,独立承担或主持多项科研、规划、生产项目,完成30多份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工作建议,为治黄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978年,赵业安在生死较量中的辛勤耕耘,获得了丰收果实。他和麦乔威、潘贤娣等黄河泥沙专家,发表的《多泥沙河流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及演算方法》,在当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重大科学成果奖。同年,由钱宁教授和赵业安执笔,清华大学、三门峡工程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研究的《黄河流域不同地区来水来沙对黄河下游的影响》,被河南省科学大会授予重大科学成果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业安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由钱宁教授主持的《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及其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导致黄河下游堆积抬高的泥沙主要来自5万平方公里粗泥沙来源区,而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主要集中在河口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