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ppt
《中 药 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药教研室 任常胜 总 论 绪 论 一、相关概念 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决定其运用的药物。其多数是天然药,也包括少数人工合成药(如轻粉、铅丹)。 4.草药: 7.中药学 : 二、学习中药学的目的、方法、要求 目的: 方法: 1.学好中医学基础: 2.总论联系各论: 3.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应用等一 般是相互吻合的,不能单一看待: 4.注意比较、鉴别: 5.明确概念,尤其是类同概念: 6.注意横向学习: 7.从实践中学习中药: 要求: 1.背目录 2.随时掌握,不许欠债。 3.做好笔记。要注意共性、个性、比较、小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 历代本草反映当时的药学发展成就。 (一)本草分类 1.综合本草 对中药学内容有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论述,又侧重药物的性能、应用的本草 。自《神农本草经》开始 ,此类本草全面反映了各个时期药学成就,继承和发展关系比较清楚,故又称为源流本草或《本经》系统本草。 2.药性本草 专门讨论药物性能、功用的本草。如金·张元素 《珍珠囊》;唐·甄权《药性本草》。 3.炮制本草 专门讨论中药炮制的本草。 如南北朝·雷斆《炮制论》,它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4、食疗本草 专门讨论饮食疗法的本草。 如唐·孟诜(shēn)《食疗本草》 。 5、单味药本草 专门记载某种药物的本草。 如清·张光裕《桂考》。 6、地方本草 专门选收某一地方药物的本草。 如明·兰藏庵《滇南本草》。 (二)历代主要本草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 成书年代 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1—2世纪)。 作 者 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陆续撰写而成。 载 药 数 365种。 分 类 按功用分类(性能和使用目的)。 上品120种,无毒,益人,多具补益之功,可多服久服。 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一部分补虚扶正,一部分抗病祛邪。 下品125种,大多有毒,多具祛邪破积之功,不可久服。 主要成就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2)按功用分类之创始。 (3)奠定了中药学的发展基础。 《本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序录部分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配伍七情、组方法度,以及采集、制剂、服用方法等均有概括的论述,对中药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药名下记有性味、主治、异名、生境等。其许多药物为后世临床所常用,所记药物疗效,大多朴实可靠,有的目前仍有价值。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常山抗疟、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苦楝子驱虫等等。 在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较大的价值,对后世影响较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部综合本草,都渊源于《本经》而有所发展。 2.《本草经集注》:亦称《神农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480—498年)。 作 者 陶弘景。 载 药 数 730种。 分 类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本书共7卷,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上、中、下三品。 主要成就 (1)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之创始。 (2)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编写体例。 (3)首创“诸病通用药”。 同时,补充了大量采收、形态、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此外,还记载领了去木心、去壳、去心皮、去瓤等多种炮制方法和汤剂、酒剂、丸剂、散剂等剂型。 本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书一出,当时其它本草纷纷淹没。但书中对北方所产药物论述不祥,是其不足之处。 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窟所藏的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草经集注》是尚志钧于1961年辑复的。 3.《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 成书年代 唐·唐显庆2~4 年(公元657~659年)。 作 者 苏敬、李勣等所编著。 载 药 数 844种。 分 类 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分类沿用陶氏自然属性分类而更细,将草木、虫兽各分为二,计9类。 主要成就 (1)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体例。 《新修本草》共53卷,其中本草文字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药图说明文)7卷。 原书早已失传。现仅存本草文字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