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青玉案》赏析.pptVIP

辛弃疾《破阵子》、《青玉案》赏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弃疾《破阵子》、《青玉案》赏析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汉族,浙江省海宁人。[1]??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多抒写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与苏轼并称“苏辛”。 他有理想, 可是, 理想破灭了…… 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友。 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辛弃疾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这首《破阵子》写来与之共勉。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 ]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 ],五十弦[ ]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tiǎo huī zhì dì xián 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 为什么还要“可怜”? 作者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 壮志未酬而年岁已老,“胡未灭,鬓先秋” ! 醉态— 梦境— 现实— 醉里看剑 可怜白发 实 实 虚 功成名就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冲锋陷阵 有理想是幸福的, 理想无法实现,是痛苦的。 辛弃疾—— 痛苦,却依然追寻着。 青 玉 案 元 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mò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花灯之多 烟花之盛 舞灯之欢 贵族之众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两句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服饰、欢笑、衣香 节日气氛越是热闹, 出游妇女越是欢快, 历经磨难的词人心中就越是…… 失落、孤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说“那人”是词人追慕的意中人,她有什么特点?你还有没有其它的理解?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她避开热闹,自甘寂寞,不同凡俗。 除了“追慕的对象”外,还可理解为“知己”、“志同道合者”。 显示词人不肯同流合污的追求。 词人借“那人”形象曲折地抒发了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表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迹,以及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