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小春病虫监测技术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年小春病虫监测技术总结

植保情报 第一期 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2014年1月3日 四川省201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经省农业厅组织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气候中心等相关部门及部分市州的专家会商,参考病虫长期预测研究成果,结合农作物品种布局、病虫基数、病虫历年发生情况、栽培管理及未来天气趋势综合分析,预计2014年我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75亿亩次。主要病虫有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虫、玉米叶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和西藏飞蝗。 一、发生趋势 1、 小麦病虫:预计总体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其中小麦条锈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00万亩,重发区域为嘉陵江、涪江、沱江和安宁河流域;白粉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50万亩;赤霉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200万亩,重发区域为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地区;麦蚜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800万亩次。 2、油菜病虫: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其中油菜菌核病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00万亩;油菜蚜虫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700万亩次。 3、水稻病虫:预计全省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其中稻瘟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4级),发生面积350万亩左右,在盆东北、盆周及中部深丘常发区发生较重;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000万亩;稻曲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50万亩;水稻螟虫预计偏重发生(4级),局部大发生(5级),发生面积3300万亩次左右;稻飞虱预计中等发生(3级),川南、川东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35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50万亩次,重发区域为迟熟中稻区和川南、川东北再生稻区。 4、玉米病虫:预计全省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虫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00万亩次;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400万亩;玉米叶斑病(主要包括大小斑病、灰斑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400万亩。 5、马铃薯晚疫病:预计全省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70万亩,主要发生区域为凉山州及盆周山区。 6、西藏飞蝗: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20万亩,需防治面积100万亩,重发区域为金沙江和雅砻江上游河谷地区。 二、主要依据 1、品种抗性总体不高。调查显示,近年来小麦条锈病感病品种种植面积50%左右。据省农科院植保所对我省143个主栽和主推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监测表明,超过70%的品种为感病品种,其中49.65%的品种为高感品种。省内油菜品种对菌核病、根肿病的抗性不高;玉米品种对叶斑病、纹枯病的抗性也不高;60%以上的马铃薯品种易感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表明,对四川采集的122份标样鉴定结果,Hybrid46类群的各小种的频率总和为67.21%,其中条中32号出现频率居首位,为19.67%,条中33出现频率为10.66%,这两个小种致病性强,仍然是我省小麦条锈病的优势小种。在我省采集211份稻瘟病标样,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仍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67.74%,对水稻致病力较强。 2、栽培措施对病虫发生有利。一是旱育秧、抛秧等农艺措施有利于水稻病虫的发生危害。旱育秧、抛秧分蘖力强、长势旺,使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虫的发生条件更加适宜。二是稻草覆盖和免耕增加病虫基数,有利于病虫越冬。省农科院植保所调查显示,免耕加稻草覆盖田的水稻螟虫冬后基数较翻耕田高约14倍;免耕在部分地区所占比重大,两季田油菜比率在50%以上,秸秆覆盖面积增加较快,残留大量稻桩和地垫形成的阴湿小生境对螟虫越冬、油菜菌核病等发生较为有利。三是旱地改制,抓早、增密、增肥,玉米春、夏、秋、二季玉米混栽,桥梁田增加,有利玉米螟、纹枯病等发生为害。 3、病虫基数偏高。据全国小麦条锈病秋苗病情调查,今年小麦秋苗条锈病始见期早、发病程度重,截止11月15日,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主发区秋苗发病面积近44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1万亩,平均病田率52.17-77.65%,发生情况总体比去年和历年稍偏重,局部地方偏重发生。小麦条锈病已在我省秋苗上陆续查见,始见期偏早。截至2013年12月30日,已有梓潼、蓬溪、嘉陵、金堂等22个县(市、区)发现条锈病,始见期比去年提早7-81天,发生县点比去年同期增加7个。2013年11月11日,全省最先在梓潼县查见小麦条锈病,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