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司法程序欺诈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浙江铭瑞律师事务所蓝小林摘要
司法程序欺诈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
浙江铭瑞律师事务所 蓝小林
[摘 要] 利用诉讼进行欺诈的行为在理论及实务界如何定性一直存在争论。在对该行为的内涵进行语义分析及外延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司法程序欺诈行为较为恰当;通过对司法程序欺诈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论证,借鉴国外的立法例,对我国的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分歧进行梳理后,提出应当在刑法中单独设立司法程序欺诈罪的见解,以期对立法和司法活动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诉讼欺诈; 称谓; 定性; 构成要件; 司法程序欺诈罪
引 言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司法程序解决纠纷,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内在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某些人出于不法目的,在司法程序中做虚假陈述、提供伪造的证据或串通证人作伪证,意图使法院、仲裁机构做出错误判决、裁定,以借助判决、裁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实现其占有财物、财产性利益的目的或其它非法目的。
随着这类案件的逐渐增多,对这种行为的定性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和尖锐,对此问题不仅实务界看法不一,而且理论界也存有争议。由于这种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己经超出了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如果没有刑法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不仅人们的合法权益将面临严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将会严重影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对司法程序欺诈行为性质的认识比较混乱,且缺乏深度。由于该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不符合我国刑法诈骗罪及其他12种特殊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对于该行为是否需要刑法规制及如何规制认识上存在诸多疑点和障碍,本文拟从行为的称谓和概念入手,考察国内外现有的各种观点和学说,在分析和评价这些观点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刑法中单独设立司法程序欺诈罪的立法构想。
一、称谓和概念辨析
尽管在诉讼或其他司法程序中的欺诈案件在我国己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对这种行为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概念,也没有法典性的学术词汇可以查阅,司法实践中更是没有形成统一称谓。
(一)称谓和概念展示
从称谓上看,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利用司法程序进行欺诈这一独特的危害社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书面称谓:大多数学者称之为“诉讼诈骗”;有的称之为“诉讼欺诈”;也有的称之为“诉讼诈欺”;“诉讼诈欺”的称谓还散见于一些译著当中,不过也有将其翻译为“诉讼诈骗”;还有的称之为“虚假诉讼”。 更有的称之为“利用诉讼欺诈”,应该说一种行为其称谓就有如此纵多,本身就说明了这种行为的法律模糊性和复杂性。
从概念上看,大多数学者立足于欺诈或的诈骗的角度来定义司法程序中的欺诈行为,但由于侧重点各有不同,形成了各自的观点,简要的摘录如:①广义的诉讼欺诈,是指欺骗法院,使对方交付财物或者财产上利益的一切行为;狭义的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将被害人作为被告人而向法院提起虚假的诉讼,使法院产生判断上的错误,进而获得胜诉判决,使被害人交付财产或者由法院通过强制执行将被害人的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者所有。②诉讼诈骗是指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欺骗法院,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从而骗取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③所谓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作虚假的陈述、提出虚假的证据、或者串通证人提供伪造的证据,使法院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物或者财产上的不法利益的行为。广义的诉讼欺诈,则不仅仅限于提起诉讼骗取财产这一种情形,还包括基于其它动机目的而在诉讼活动中实施的多种诈骗行为。④台湾学者林山田在其所著的《刑法各罪论》中将诉讼欺诈概念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手段,或以虚假的陈述,或提出伪造之证据,或串通证人提供伪造之证据,使法院做出错误的判决,而达其不法诈财之目的。
对比这些概念,可以发现,学者几乎一致从诈骗罪的概念入手,将诉讼欺诈(诈骗)行为的特征套入修正后的诈骗罪概念,进而得出诉讼欺诈(诈骗)的概念。这些概念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类欺诈行为的基本特征,但均没有体现该行为的本质,不恰当地扩大或缩小了其内涵和外延。
(二)语义(内涵)分析
称谓是对一种行为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应遵循科学性、概括性和明确性的原则。英国学者哈特的语义分析方法引导我们以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考察词语、概念的语源及语境来确认、选择或者给定语义和意义,而不是直接采用概念的方法或从概念出发。因此,对该行为的特征先进行语义分析,以确定在刑法上何种称谓更为妥当是非常必要的。
1.“欺诈”更能概括该行为的本质特征
对比学者用于概括该行为的本质特征而提出的诈欺、诈骗、虚假等用语,笔者以为,使用“欺诈”一词更能概括该行为的本质特征。
首先,关于“诉讼诈欺”。“欺诈”与“诈欺”二词不同的只是字间的顺序颠倒,而“诈”与“欺”在汉语中是同义词,如许慎《说文解字》曰:“诈,欺也。”那么在刑法上使用哪个更妥当呢?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健全刑事证据规则提高刑事案件质量-中国法学网.PDF
- 健安终身重大疾病保险-新华保险.PDF
- 劳动法规咨询2016年第18期-上海力加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DOC
- 北京海淀区学校章程-海淀区教委.DOC
-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试验竞赛暨2012年全国大学生化学.DOC
- 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园丁.PPT
- 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有维权意识315.PPT
- 健管之刊——小谈秋分第十六期.PPT
- 北京电影学院2018年艺术类本科高职招生简章-专业网站制作.PDF
- 健身指导员服务职能.PPT
- Module5Unit1Howmany?(课件)英语三年级上册(13).pptx
- 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电学实验探究 2.pptx
- 21.2电磁波的海洋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一体化资源(人教版) 3.pptx
- Unit4EverydayeconomicsUsingLanguage语法课件高中英语选择性.pptx
- Module2Unit2MrLiwasateacher(课件)英语五年级下册.pptx
- 6.2怎样描述力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03】.pptx
- 6.1圆周运动课件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5【04】).pptx
- 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 7.3重力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56).pptx
- 5.2.2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课件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3】).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