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善意第三人保护-中国民商法律网
TsinghuaUniversityLawJournal
清华法学
Vol12,No1(2018)
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
善意第三人保护
武 腾
目 次
一、虚假表示无效不得对抗规则的制度功能及其局限
二、对虚假表示无效不得对抗规则的继受及其范围
三、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不得对抗规则的制度功能
四、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不得对抗规则的功能分解与制度安排
五、结论
摘 要 我国 《民法总则》删除有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定,与
《日本民法修正案》增加此类规定的做法适成鲜明对比,应通过比较法研究予以解释。只要我国存在实
行意思主义变动模式的权利,在该范围内就宜继受虚假表示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则,因该规
则以原权利人的虚假表示为逻辑起点,不依靠权利外观的公信力即可保护善意第三人,能避免在适用
善意取得规定时出现的逻辑障碍以及构成要件过严的问题,其在当事人虚假设立债权、物权或虚假转
让债权、物权及股权等场合有难以替代的制度功能。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则
应修正为善意排除规则,其可解决第三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处分权可撤销性时是否适用善意取得规
定的问题。
关键词 民事法律行为 虚假意思表示 善意取得 善意第三人 民法典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 “合同基础事实错误
的类型、救济与体系安排”(15MSFJD820003)资助。感谢 《清华法学》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本文初
稿曾于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 “法律行为及代理的立法与解释”研讨会上报告,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和与会专
家提供的重要意见。
1·52 ·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武腾: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善意第三人保护
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 《民法总则》)第
14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该款为虚假
表示无效之认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相较于 《民法总则 (草案)》一至三次审议稿,《民法
总则》中的该款规定删除了通谋性要件,其适用范围可扩张至相对人明知并受领的单方虚假意
〔1〕 与 《民法总则 (草案)》一至四次审议稿相比,该款还删除了 “但是双方均不得以
思表示。
此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定;一同被删除的还有 《民法总则 (草案)》四次审议稿第155条,即
“民事法律行为因重大误解、欺诈、显失公平被撤销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根据相关立法
资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法律委员会系采纳人大代表提出的以下意见——— “民
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对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后果,情况比较复杂,不宜一概规定不得对
抗善意第三人,宜区分情形由民法典的物权编、合同编等分编作具体规定”,进而删除草案四审
〔2〕
稿第149条第1款但书和第155条,并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审议通过。
对于上述删除之举,学界认识不一。比如,就虚假意思表示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
则 (以下简称 “虚假表示无效不得对抗规则”),有学者认为只有对其予以否定才符合立法者作
〔3〕 有的认为 《民法总则》第146条第1款由此存在法律漏洞,应当按照民
出相关改动的原意;
〔4〕 有
法学理并参考相关立法例,认定虚假表示的当事人均不得以该表示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
的认为,该规则与 “表见代理、善意取得规范可以产生竞合,但是除此之外的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