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饮酒-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饮酒 教学时数: 1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 理解中国的酒文化,并进行思想教育。1.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让学生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2.理解中国的酒文化,并进行思想教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
我们学习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名诗《饮酒》,说起田园诗,就不能不推出陶渊明,是他开创了田园诗,发展了田园诗,并把田园诗推向了中国诗歌的顶峰。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田园诗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他时,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很大的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当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官场的污浊。这一切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他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束带相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自守志的道路。陶渊明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劳动,这就当时文人来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他能冲破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走上躬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共同劳动、平等交往中与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培植了倾向于平等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著名学者赵振龙在《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一文中对陶诗作了探讨。
直抒胸臆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
贴切浅显的比喻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三个原因;
口语化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四个原因。
二、思想内容赏析
下面请欣赏诗朗诵《饮酒》,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好,欣赏完这首诗后,下面我们找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集体朗诵一遍这首诗,
大家通过听读,通过自读和集体朗诵,对这首诗的格调和意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感悟,这是一首格调优美的田园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怎样理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呢?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尔,如此。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