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功能-法学研究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功能
刘 飞
内容提要:行政诉讼中的诉讼类型如何设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如何确定之间并
无直接关联,因此诉讼类型制度不具有拓展受案范围的功能。从完善诉权保护的角
度来说,虽然可以考虑引入无效性确认之诉、继续确认之诉与预防性诉讼三种诉讼
类型,但不可高估其意义。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中系以非明文规定方式建立了类
型制度。是否明文规定诉讼类型仅具有形式意义上的区别,不会对行政诉讼制度的
具体构造形成实质影响。改良行政诉讼制度应着力推进实质意义上的诉讼要件制度
的完善,不能寄希望于明文规定的类型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行政诉讼类型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诉权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诉讼类型,又称为行政诉讼种类、诉种、行政之诉的种类等。较早进行相关研究的
薛刚凌认为,行政诉讼类型是 “在行政诉权分类的基础上,对行政诉讼中具有相同诉讼构成
要件,适用相同审理规则和方式,以及法院的裁判权限基本相同的诉讼所进行的归类”。〔1〕
对于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现状,学者们多给出了批评性评价。如果对近年来的相
关文献作一个简单的编年史梳理,不难发现批评程度在不断加深。薛刚凌在 1998年认为,
〔2〕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尚不发达”。 章志远在2007年提出,“立法者及学术界对行政诉讼类
〔3〕
型化这一重大命题呈现出几乎一致的 ‘集体无意识’状态”。 此后,赵清林提出,“现行
行政诉讼制度上有碍其原有功能发挥的不完善之处可谓不胜枚举,……其最集中、最全面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教授。
本文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项目,批准号:07CFX012)“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
究”、何海波教授主持的 “理想的行政诉讼法”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1〕 薛刚凌:《行政诉权研究》,华文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42页以下。
〔2〕 同上书,第 171页。
〔3〕 章志远:《行政诉讼类型构造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42·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功能
〔4〕
的体现便是诉讼类型制度的不完善”。 批评趋向于更严厉,似乎凸显了改变类型制度现
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事行政审判的法官们近年来也非常关注类型制度,并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 “类型
化构建”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李广宇、王振宇认为,为解决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的诸
〔5〕
多缺陷与问题,“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入行政诉讼类型化的思想”。 江必新也于近
期撰文指出,我国 “缺乏科学的诉讼类型划分”。〔6〕
学者们之所以持上述观点,主要是认为,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中未明文规定诉讼类型,
致使其应有的制度功能得不到发挥。对于类型制度具有的功能,学界通常总结为三项:其
一可以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二有利于行政诉权的扩展;其三有利于行政诉讼结构与
程序的完善。然而,类型制度果真能够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究竟是如何完善行政诉
权的?类型制度具体怎样有利于行政诉讼结构与程序的完善?我国现行成文规范中完全没
有对类型制度作出规定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能否拓展受案范围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作出了严格限定,仅有部分行政决定可以进入行政诉
讼程序接受法院审查。这一状况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经过长期研究,就如
何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问题形成了不少共识。近年来,部分学者从研究行政诉讼类型
制度入手,提出了应以诉讼类型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观点。例如,王丹红提出,“将诉
〔7〕
讼类型法定化,可以以法定诉讼类型的有机整合确定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