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 8《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 执笔:孙霞 时间:4月10日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 姮娥 撮 皓月 禁锢
2.解释词语
皓月
禁锢
旸谷
郁郁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除此之外,同学对“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 古代神话传说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对日和月却赋予了另外的深意。
二、初读感知,文学常识介绍。
1、简介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
(4)、分组朗读全文
三、 探讨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点拨: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点拨: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4)、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归纳整理: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点拨:“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点拨: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五、小结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