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402初唐书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发展史402初唐书法

第二节 初唐书法 一、官方对书法的喜好及其重视 二、初唐四家 唐代官方对书法的影响 唐代帝王爱好书法: 1太宗:李世民 2武则天:女皇书法家 唐代的教育制度重视书法 1、唐代帝王爱好书法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对书法的喜爱也超出了一般帝王. 他特别推崇王羲之。他下令在全国广泛搜集王羲之书迹,并亲撰《王羲之传赞》。在临终时,还嘱咐其子将《兰亭序》陪葬,致使后人永以为憾. 同时,他把欧阳询、虞世南等一批由隋代而来的书法家安排在地位颇高的弘文馆,时常与他们谈书法,让他们为弘文馆的贵族子弟“教示楷法”。 太宗对书法的喜好有力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写得一手好字即有获得皇帝垂青的机会,由此极大地促进了广大知识分子对书写的重视。 唐太宗的书法作品及风格 唐太宗工行、草。其书法曾学虞世南、再追溯二王,终成“一时之绝”。其传世作品《晋祠铭》、《温泉铭》和《屏风帖》。 《晋祠铭》,行书,用笔劲健沉雄,圆浑朴茂,结体阔绰。 《温泉铭》,行书,用笔遒劲,痛快神爽,跌宕豪放间流露出献之遗韵。 太宗以行书刻石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仅以篆、隶、楷正体写碑文的惯例,开创了以行书入碑的典范。 《屏风帖》,草书,用笔纵横自如,潇洒俊逸。 唐太宗作为皇帝,开行、草书写铭文刻于碑的先例,此后书家竞相效仿。 《晋祠铭》用笔劲健沉雄,圆浑朴茂,结体阔绰。开行书入碑之先河。 温泉铭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汤泉宫”(也即今日之华清池)。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新宫竣工,李世民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来颂扬骊山温泉,并命石匠制碑拓印以示群臣。 《温泉铭》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为唐代孤本残片,可一窥李世民遒劲飘逸、奔放圆熟的书风。 《屏风帖》,草书。用笔纵横自如,潇洒俊逸。 太宗的书论 太宗的书论有四则:《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赞》。这些书论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 他追求“骨力”、“劲健”,又提倡“温润”、“冲和”。 这种既重北风却不为其所拘,承南韵又能不受其束缚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在他的书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武则天书法 武则天是个女皇书法家,对书法情有独钟。原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的皇后。是我国唯一正式登基的女皇帝。史称武周,她极富才气,工文词、好书法。在她当政时期,造字十九个,颁行天下,武周时期碑刻皆用其字。 《升仙太子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六月立,武则天76岁书。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此碑是为纪念太子晋而立。升仙太子王子晋,即春秋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十七岁就去世了。但世人都认为他并非早逝,而是登了天界,传说在他死后三十年,还有人在缑氏山见到他乘鹤仙去。 《升仙太子碑》,集行书、飞白于一体,笔画中丝丝露白,深 得飞白佳趣。飞白书上又配以鸟形,蕴含着太子晋乘鹤升天为仙的传说,借以抒发道教思想。笔画灵活流畅,婉约圆转,是书中 的上乘佳作。 “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飘飘欲仙,且是大气磅礴。以往在我国 书法典籍中常常提到飞白书,而并不见其书迹,《升仙太子碑》 碑额这六个飞白大字终于填补了这一缺憾。? 《升仙太子碑》 唐政府“以书取士”的政策 唐朝选拔官吏的标准是“身、言、书、判”,其条件之一是“书”,要求楷法遒美。这就是 “以书取士”。在唐代仅“学而优则仕”还不够,还必须加上“书而优则仕”。 为了培养书写人才,官方设立的学校中,辟有“书学”专科,名额为30人,凡八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或能通习本学科而有志研究的庶民子弟,均可入学;”其功课则日纸一幅,闲习时务策,读《国语》、《三苍》、《尔雅》等书,并兼习《石经》三体(限习3年)、《说文》(2年)。应当说,“书学”专科的确立及其对文字形义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和文字构成的认识,对文字演变和书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唐代诸帝大多爱好和擅长书法,因而善书者就可以凭其书艺得到皇帝的重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于太宗,柳公权之于穆宗、文宗,都是如此。唐诸帝又多选取善书名家任为侍书学士,陪侍左右,以资顾问。不难发现,唐代宰臣十有八九皆善书,著名者如褚遂良、阎立本、钟绍京、王方庆、张九龄、李林甫、李德裕等,推而广之,各级官员,乃至士庶人等亦多善书,难怪后人慨叹:唐人莫不善书! 此后,书法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拥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历代知识分子视书法为学问人生之基础,甚至以之作为人格之象征。 2.欧阳询、虞世南对书法史的贡献 欧阳询、虞世南在隋朝即以书法著名,入唐时六十余岁。此时他们的书风当己定型,故有人以他们为隋代书家。但是,他们对中国书法史发展演变的影响主要在唐朝,故应视作唐代书家。 欧阳询生平趣事 欧阳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