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doc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初稿) 说 明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另外,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建议为108学时,其中授课80(72~90)学时、自学10学时、见习18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各院校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要求。 正 文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 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世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 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 究进展。 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看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学时。 小儿年龄分期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古今对儿科范围及小儿年龄分期的不同认识。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 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 4.小儿年龄分期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1学时。 小儿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1.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熟悉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小儿体格发育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法,体格发育指标的临床意义。 2.小儿智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3.介绍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古代医家对娈蒸学说的不同观点。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2学时。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目的要求】 了解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 3.掌握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 2.“稚阴稚阳”学说、“纯阳”学说及其理论指导价值。对“稚阴稚阳”学说、“纯阳” 学说的不同认识。 3.对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学说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4.“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目的要求】 了解儿科诊法的应用特点。 熟悉儿科四诊的内容及诊查方法。 掌握以望诊为主四诊合参的儿科诊法要领,诊法与辨证紧密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儿科四诊与成人相比较在应用中的特点。现代四诊的扩充。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操作技能,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方法。 常见四诊诊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现代临床

文档评论(0)

哆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