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VIP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摘要: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是“五四”之后才有的新文学,而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本文将以中国现当代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浅析儿童文学中儿童观念的演变。关键词:儿童观念 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观一、绪论虽然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形象,从春秋时代《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开始,到魏晋时期左思第一篇专门以儿童为主角作的《娇女诗》,再到唐代诗歌发展到最繁荣的时期,有了一些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描写儿童的诗和寄赠儿童的诗,如骆宾王的《咏鹅》,刘驾的《牧童》等。可是在现代之前,我们并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阅读对象,也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创作对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出现在“五四”之后。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观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因为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姿态。本文将以现当代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五四”以来我国儿童观的发展及演变。二、儿童的发现与现代儿童文学的产生《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写道:“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适于他们的文学便应运而生。”所以儿童文学的产生是从发现“儿童”开始的。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与尊严却长时间被成人所忽视。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卢梭被认作是发现儿童人,自从卢梭发现了儿童约二百年后,“儿童”也开始进入中国先进知识的讨论课题。“儿童本位”的思想一反过去“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成人的附属物”的观念,渐传于中华大地。而这种新型的儿童学的兴起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求得人的解放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开始阶段——儿童,由“人的发现”再到“儿童的发现”。众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首先解放了儿童,才能解放人 。周作人曾说过“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否定了古来将“儿童”看作“小大人”的一般儿童观念,所强调的是将儿童看作未长成的“人”。二是西方先进儿童观念的涌入,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来华讲学,宣传他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五四时期中国凡对儿童及儿童文学感兴趣的人几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观点,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基的几位巨人——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也无一例外。先进的儿童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相结合,就萌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三、实例分析本文选取了“五四”以来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现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儿童观念的演变。1、《不可不听》,陈伯吹,1927《不可不听》讲述的是冬天里,一条小鱼不听妈妈的话,偷偷游到水面玩耍。一只水鸟将它擒住,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小鸟吃。刹那间,小鱼记起妈妈的教导,拼命挣扎着逃脱了。而小鸟则因为自己啄食时的笨拙懊悔不己,它感叹道:“母亲的话,不可不听。”作品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小朋友要听大人的话。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儿童观是: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其具体的教育观点是:儿童凡事要听大人的话,否则就会吃亏。2、《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1961小布头是一个布娃娃的名字,他是幼儿园送给小朋友苹苹的新年礼物。在一次晚餐时,由于苹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负气出走。小布头开始了他的种种冒险和奇遇,一路上明白了许多道理。其中大铁勺给小布头讲了郭大爷一家的故事。在过去,郭大爷的妻儿都病死、饿死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郭大爷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公社社员的暖房里,麦子黄珠儿给小布头讲了社员勇擒盗贼、保护粮食的事迹,小金球讲了农民耕种粮食的辛苦以及科学种田的钻研精神。在经历了老鼠洞遇险、坠落沟中等磨难后,小布头终于和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的一家快乐地重逢。作品表现的一个儿童观是:儿童是成人宜传社会思想的工具。为了配合政治宣传的任务,作品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夸大了苹苹身上的种种优点。从小布头由胆小、淘气、任性到变成一个勇敢、坚强、懂事的男孩的经历,我们发现作品表达的儿童观还有: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育,使其改正其缺点。3、《小鼹鼠的土豆》,熊磊,熊亮,2003有一只流浪的小鼹鼠在地下不停地挖洞,寻找宝贝,有一天终于挖到了一颗小土豆。。他想把他的土豆奉献给亲爱的鼹鼠姑娘,却遭来众人的嘲笑。望着越长越大的土豆,小鼹鼠忘掉了一时的沮丧,继续精心培育着他的希望。但是这颗长大的土豆却被农夫收走了,小鼹鼠很伤心,可是它没有痛哭,而是想:“我总会挖到什么吧?说不定就在下一次。”这篇作品表达了对儿童身上认真、执着、乐观的一面的赞扬的儿童观。同时,作品中小鼹鼠遭遇的种种挫折,他都没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