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术视野下的‘十三经’论述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VIP

明代学术视野下的‘十三经’论述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学术视野下的‘十三经’论述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文與哲 第二十九期 2016 年 12 月 頁 73~124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明代學術視野下的「十三經」論述研究 楊晉龍 〔摘要〕 本文從傳播擴散的研究角度入手,以「十三經」為搜索詞,進入 個大型資 12 料庫搜尋明代士人涉及「十三經」的言論與論著,並將獲得的 197 筆資料,透過 內容分析的方式,探討「十三經」和「十三經註疏」兩個概念,在明代流衍、擴 散並落實的狀況。考知最早提出「十三經」者為洪武年間的趙俶;最早說明《十 三經》內涵者是宣德年間的胡儼;最早提出《十三經註疏》者是永樂年間的鄧夢 文;最先將《十三經註疏》概念落實為叢書者是正德四年開雕的正德本;符合現 代認知的《十三經註疏》是嘉靖十三年開雕的李元陽版。明人使用「十三經」意 涵有三:經書數目概念;整體叢書概念;《十三經註疏》的代稱。「十三經註疏」 意涵有二:《十三經註疏》各書的註疏、一整套叢書。並考證「十三經」之詞最 早出現在宋仁宗之前;「十三經註疏」出現在宋理宗時代。所得成果有助於對「十 三經」及其衍生概念與明代經學內涵認知的了解。對明代經學研究者提供許多有 效資訊,對清代經學研究者亦有所幫助,並有助於相關研究者更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十三經、十三經註疏、經學史、傳播擴散、宋學、漢學 本文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明清《詩經》官書和清代《詩經》專著關係研究〉(MOST 103-2410-H-001-079-MY2)的研究成果,感謝科技部在經費與人力上的支援,使得本文可 以順利完成。本文原發表於2016 年8 月25-26 日由廈門福建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辦的 「『《十三經注疏》與經學文獻研究』學術研討會」,感謝與會學者的肯定,以及多位師友 提供的睿見,更感謝《文與哲》敦請2 位未具名學者的用心審查,並無私地提供修改意見, 指正本文的不足與錯誤,使得本文的訛誤與遺漏可以減至最低,標題也謹依審查學者之指 正而修改,謹此致謝。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高雄師大經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合 聘教授 74 文與哲.第二十九期 一、前言 成長生活在相對重視傳統中國文化,同時教育普及率幾達百分之百,大學錄 取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臺灣社會群眾,只要接受過九年以上的國民義務教育,在 較為正常情況下,「十三經」這個名詞及其指涉的內容、意義,應該都屬於耳熟 能詳的普通名詞。進入大學就讀,若是隸屬中文的相關科系,或者經常上互聯網 搜尋中國傳統文化的訊息,那麼《十三經註疏》當該也是經常接觸到的詞彙,如 此看來「十三經」或「十三經註疏」的概念,似乎都是個古老傳統的存在。然而 就歷史的角度來說,無論「十三經」或「十三經註疏」的概念,並不像多數臺灣 一般群眾與某些中文相關系所師生認知那樣:從古以來就理所當然的存在,並具 備代表儒家思想精神及儒家恆久經典性質的地位。事實上今日認知的「十三經」 或「十三經註疏」,無論思想概念或具體落實,出現在歷史上的時段,最早並沒 1就今天的研究成果及一般性的了解而言,亦即至少在南宋之前, 有早於十二世紀。 就不曾普遍性的存在,即使有最多也僅是某些個別零星的提及而已。至於泛稱性 質且內含相當模糊的「十三經」或「十三經」概念,大約在八百年前左右的南宋 時期方才出現,至於今日認知明確的「十三經」或「十三經註疏」概念,大約落 實在四百年前左右的明代萬曆年間。但這些觀點或主張在學術研究上,並沒有完 全達成普遍共識,是以歷史狀況到底如何?至今依然還有某些爭論,就學術求真 的基本要求而論,自然就有確實探求,以便證實或證偽的必要。 「十三經」相關問題的討論,至少需要面對兩個必須解決的議題:一是「十 三經」概念形成與落實的問題;一是「十三經註疏」形成與落實的問題,「十三 經註疏」的問題,當然是從《十三經》衍伸而出現。就實際的層面來看,無論「十 三經」或「十三經註疏」,除了有「概念」與「落實」的問題之外,同時也有「同 名異實」或「同名異指」的問題,這是也是必須確實釐清的問題。就一般邏輯性 的了解,必然是先有「十三經」的概念,纔能落實為「十三經」書籍的結集;必 須在「十三經」書籍結集落實的前提下,纔會有《十三經》意義下單獨之「註」 與「註疏」一類概念的出現;接著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