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类型的文章,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doc

这五种类型的文章,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五种类型的文章,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 论文类别:计算机?-?网络营销 上传时间:2015/10/8?11:29: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微信公众号发展至今,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现象:很多公司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有几十万,但一篇文章被推送后,阅读数却只有1000多。原因何在呢?一言以破之:没有形成朋友圈转发。   不少公司盲目追求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但是,数据显示,超过60%的内容是通过朋友圈,而非被折叠的订阅号推送被用户看到的。这也就意味着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虽增长,但对于阅读量的贡献很有限。因此,在写微信公众号文章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人们愿意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什么样的文章?   参考《疯传》一书,总结以下五类:   一、积蓄了高唤醒度的情绪   人是情感性动物。“情感共鸣”、“情绪感染”等,都在描述着一种情绪的共享性。在写微信公众号文章时,不少公司总是陷入喋喋不休推广自己产品、不能自拔的坑里,却从没认真想想:有什么方法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投入?我们更需要关心消费者的感觉——一种潜在的、能影响他们行动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能主动让大家扩散呢?根据《疯传》一书,我们可以将情感分为:高唤醒度情感和低唤醒度情感。你可以把消费者想象成昏昏欲睡的人(事实上,他们在看那些无聊的推广文章时,真是呵欠连天),这时,公司要注入什么“情感强心针”,唤醒他们的情绪力量?   高唤醒度情感有哪些呢?从积极情绪的角度而言:敬畏感、娱乐感等。消极情绪则有:愤怒等。低唤醒度情感呢?积极情绪有:满足。消极情绪有:悲伤。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拐卖儿童判死刑   6月17日,微信朋友圈突然被刷屏:“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相关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先抛开它的法律合理性,这条内容之所以引起了朋友圈的疯传,就是因为生气与担忧这样的情绪具备较高的唤醒性。   案例二:“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   90后漫画家陈安妮的这篇长图文漫画,引起了朋友圈疯传。漫画讲述了安妮本人是如何心揣“漫画家”的梦想,但遭遇了各种现实打击,最终??步实现梦想,并将迎接更大挑战的励志故事。   这幅漫画的核心情绪是:come?out?of?your?comfortable?zone(跳出舒服区),它毁灭了一种低唤醒度的情绪:满足感。满足感虽然不消极,但它让人感到舒适、安逸,以至于人们不太想去谈论或者共享与之相关的事情。   二、圈层标识   通常而言,每个人朋友圈里流传的信息可以划分为两类:一般的和专属的。后者可以代表一种“职业标识”,它体现了极强的、排他的专业度。事实上,更专业的内容可能会更强烈地被共享,因为这些内容能提醒人们自己所属的群体,以此来划分哪些是自己圈里的人,哪些是门外汉。最重要的是:这种压力会迫使人们转发这些信息!   比如,最近在我们Social圈子里广为流传的文章:   《我们做Social为什么这么痛苦?》   还有一种圈层标识,它通过炫耀性消费,表明自己的某种身份。   比如:我的一个才女朋友曾为某电商平台写了一篇软文。她在文中表述了一个观点:如果你的厨房里还放着绵白糖,这说明你的内心从来没有脱贫。因为内心脱贫的人会用枫糖等高档糖。虽然这个结论看着偏激,极易引发口水仗,但是那又何妨?它直击了目标消费群的内心认同感。结果,这家电商平台的糖卖到断货。   三、铸造社交货币   文案在策划每一篇文章时,都要有“铸造社交货币”的意识。换句话说:怎么让这篇文章成为谈资?   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商品或服务—样,人们在转发这篇文章时,能否获得朋友更多的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如果转发的这篇文章,能让人们看起来更有身份(格调)、更有某种正面的性格特征(比如:精明、有创造力,引领潮流)、更有学识、更能彰显自己的消息灵通性等,那么,它们自然会变成社交货币,被人们谈论。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在朋友圈里转发某部你喜欢的电影,或者你认为特别有范儿的餐厅信息时,你是在表达着自己的品味、文化认同、口味偏好等个人特征。   比如这篇文章:“别浪费了你的VISA,你真的知道十年美签的用途么?”,就能给转发人铸造这样的“社交货币”:“我喜欢旅游,我是旅游达人。”   四、提供实用价值   《疯传》一书写道:“人们喜欢传递实用的信息,即—些别人能用得上的信息。假如社交货币是信息发送者利用共享行为改变他们形象的途径,实用价值则主要针对的是信息接收者。共享有用的信息对共享者很有好处,因为共享者可以就此获得社交货币,不过关键在于要为信息接收者提供有用的帮助。”   在这里,我们要避免“假实用”。一个“标题党”感觉很实用,但点击进去,七拼八凑、空洞乏味。这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用户不会总是上当。   五、诱因   《疯传》里写道:“与其寻找引人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