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创业者的生命周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智能硬件创业者的生命周期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6/4/19?9:45: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资本市场天天都在鼓吹智能硬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风口来临,但是站在这个风口之下的创业团队到底活得怎么样?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分别在不同时期成为风口下的宠儿,它们遭遇着相同而又不同的命运。如果智能手环代表过去时,智能手表代表现在进行时的话,那么VR可能代表着未来进行时:智能手环的时代已经过去,后来者在其中几无机会;智能手表是现在进行时,但Apple?Watch占据了主要市场;VR正冉冉升起,它被寄希望于成为下一个现象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没有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成功。   如果以前行者的故事为鉴,或许可以让后来者离成功更近一步。   过去时智能手环   小米横扫千军创业者难有机会   手环称得上是第一波现象级的智能硬件产品,全球卖得最好的手环Fitbit,最近股价涨得不错,多名分析师认为,Fitbit?2016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扩张。仅次于Fitbit的是小米手环。2015年底,小米手环以年销售量1000万枚、年营收10亿的成绩收尾,在中国市场坐上了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但,漂亮的数字仅止于此。创业者在手环领域内,再难有机会。   2014年,小米手环以79元的抄底价野蛮杀出,用尸横遍野来形容智能手环行业也不为过,死去的创业团队数量难以计算。智能硬件孵化平台太火鸟CEO雷海波就曾向《IT时报》记者坦言,在小米手环上市前,太火鸟孵化的一个智能手环上了淘宝众筹,眼看着筹集金额没几天就破了百万,却被小米手环杀了个措手不及,几乎一半的众筹用户都来退货,如今这个智能手环团队不复存在。Bong是退潮后幸存的国内智能手环团队,他的故事,极具代表性。   创业者故事   Bong的成长路径:被小米和苹果前后夹击   从阿里出走后,顾大宇带领着第一次做智能硬件的四个人,花了八九个月月,设计出了初代产品,这就是Bong的出身。   也许你对顾大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应该听过“来往”这个名字,这是顾大宇在阿里巴巴时开发的社交工具,只比微信晚了4个月。可惜“来往”没有做起来,顾大宇少有地承认了失败。这个突击五天五夜就学会了Flash的“大神”,曾经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就是他在触动传媒时设计了那块挂在出租车座椅上的互动屏幕。   2013年10月,Bong初代产品在点名时间众筹,10多个小时,1000个手环一抢而空,这场“惊喜”差点让Bong“跳票”。   眼看承诺给用户发货的时间已到,守在深圳工厂的合伙人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工厂出了问题,1000多个初代机要全部返工。”那时的产业链,真的还没有为他们准备好。所幸的是,只有少数用户要求退货。为了感谢这976位天使用户许下了承诺:以后,每位“天使”都可以免费拿到Bong的每一代新产品。   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小米手环来了,不能将成本价压到79元以下的团队都收到了“死亡通知书”,供应链和研发成本的快速控制成了考验创业团队的首要因素。Bong的二代产品也被逼到了99元,而Bong初代产品众筹单价是690元。   2015年4月,Bong的两款智能手表在淘宝上众筹,三天时间预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但是4天后,Apple?Watch正式发售,Bong团队也比之前来得淡定一些。   小米手环来袭时,Bong内部有个项目代号叫“抓马鬃”,Apple?Watch来袭时,他们又定了一个项目代号“扒火车”,意思是这两款产品很好地教育了市场,让大众知晓了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创业团队要做的就是借好东风。   Bong也许是个例,但从这个团队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创业风向。   记者观察   智能手环的未来在哪里   “智能手环是长期存在,还是作为一个过渡产品逐渐被淘汰,这个问题要打一个问号。”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说道。   从这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智能手环一直主打健康监测的功能:记步和睡眠。用户弃用率十分之高,最主要原因是数据监测不准确,而且监测了数据却不能给身体带来明显的改善。   没有刚性需求,出货量上不去,硬件成本就降不下来,小众市场走不通,应急、投影、情绪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环都没被用户接受,连Fitbit这种用户忠实度较高的社交圈子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手环沦为了手机附属品。   在徐晨看来,智能手环面向大众客户,价格是这一行业最主要的驱动力,小米手环也证明了这个行业打的就是渠道战争和品牌效应。   在这个低价怪圈里,小的创业团队很难活下去,只有依赖小米、华为、OPPO这些手机厂商生态的手环还可以活着。   最近,魅族发布了智能手环bong2P,以79元的价格死磕小米手环,搭配魅蓝Note3购买只需60元。没错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