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脑寄生虫感染
a、b CT显示右侧大脑外侧裂增宽,形态欠规则,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增大 c. MRI T1WI 右侧大脑外侧裂增宽,信号与脑脊液相同,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增大 d-e. MRI T2WI和FLAIR右侧大脑外侧裂增宽,信号与脑脊液相同,其内可见分隔 以急性亚急性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 对脑囊虫更有诊断价值,能发现CT所不能发现的囊虫,并能准确判定脑囊虫在脑内的位置、大小及大概数目,但对死亡囊虫的判定,头CT能准确发现其钙化灶,此点优于头MRI。 T1 --呈圆形低信号,头节呈点状或豆点状高信号, T2 ---呈高信号,头节呈点状低信号 模板来自于 * 脑实质内的包虫囊常是单个的及单房性的,颅骨内的包虫囊常是多房性的 包虫囊如位于脑膜附近,可从颅骨的病变延伸至增厚的硬脑膜,常伴有嗜酸性脑膜炎 但部分则可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 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脑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者间含有血管,供给营养。由于两层包膜间很少粘连,故手术时极易剥离。 脊髓包虫囊常位于胸髓(50%),其次是腰髓(20%)和骶髓(20%),颈髓最少(10%) 常出现在感染数年以后 临床表现主要为包虫囊的机械压迫所致,因而其症状类似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具体表现取决于包虫囊的部位 包虫囊破裂后由于大量抗原的释放可引起急性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脑内生长 由于包虫囊在脑实质内缓慢生长,早期无临床症状。 随着包虫囊的增大,最终产生局部压迫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故常见头痛、呕吐、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脑神经麻痹等。 脑包虫合并破裂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但也有一些病例颅内可有很大的包囊而无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 2、骨骼内生长 若包囊压迫、侵犯颅骨则可出现颅骨隆起。 在骨骼上生长的包虫囊约有50%位于椎骨,其临床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如压迫部位以下的椎体束征、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若侵犯神经根则可引起剧烈疼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30%~70%嗜酸粒细胞增高。 2、脑脊液? 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粒细胞增高,蛋白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如发生脊髓压迫症则压力不高,压颈不通畅,脑脊液蛋白含量高 3、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 (casoni test)可检测特异性抗体,注入0.1~0.2ml囊泡抗原15~20min出现红色丘疹或伪足即伪阳性,12~24h出现红肿或硬结为延迟反应阳性 血清免疫学检查 首推ELISA法,阳性率约为95%,但由于与猪囊虫产生交叉反应,可出现假阳性。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颅骨内板变薄有弧形整齐的脑回或包块的压迹。儿童颅骨径增大、颅缝增宽。偶有钙化。少数病人可由骨骼破坏。 2、脑血管造影? 病变区无血管,围绕包虫囊的血管极度移位、变直,环绕成球形。 影像学检查 3、头部CT、MRI 表现为一巨大的脑内囊肿,边界清楚锐利,类圆形,CT值与脑脊液相似,囊周无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脑室受压并向对侧移位,有脑积水。 增强后CT,一般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钙化灶呈壳状高密度带。有时可见到多发性包虫囊。 诊断 在牧区居住有牲畜接触史的局限性高颅压或脊髓压迫症的患者,即可考虑本病可能。 如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包虫感染则为有力证据 血液及脑脊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免疫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检查 脑肿瘤 脑脓肿 脑囊肿 根据脑棘球蚴病生长速度快,症状进行性加重,结合包虫免疫学检查、头部CT、MRI可帮助鉴别。 鉴别诊断 治 疗 本病首先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应切忌囊泡破裂 以完整摘除囊肿为原则 若囊肿破裂,囊液外溢,不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且囊液中的头节扩散,导致囊肿复发。 治 疗 其次选择药物治疗 1.阿苯哒唑和吡喹酮? 可使囊肿缩小、阻止过敏性反应和手术后继发棘球蚴病。 剂量10~15mg/(kg.d),分2次口服,30天一疗程。需3~4个疗程。 2.甲苯哒唑? 开始3~4日,0.2g/d,后逐渐加量至3~4g/d,疗程一个月。 本药吸收差,空腹口服仅1%吸收,配合脂肪餐,吸收率可提高至5%~20%。 预 后 包虫病具有致死性和致残性 未手术的脑棘球蚴病人,20%~60%在3年内死亡 手术后病人近、远期死亡率高达4%~20%. 发生于脑内及骨骼的包虫病治疗较困难 如果能手术完整切除者效果良好。 疾病预防 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 加强肉类检疫、饮食卫生和养猫的管理 不吃生或半生的肉、未消毒的奶制品 对孕妇定期作弓形虫常规检查 * 绦虫的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LNGT88J永磁合金工艺研究.docx VIP
- 最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同步思维训练(上册).pdf VIP
-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3-The-road-to-success.pptx VIP
- 众兴菌业培训课件.pptx VIP
- 房地产市场年报-2020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年报.pdf VIP
- 1. 香港公司註冊證明書.pdf VIP
- 【港交所-2025研报】卓能(集团) 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报告.pdf VIP
- 2025四川内江市隆昌市兴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3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标一体内部审核检查表.pdf VIP
- 2019年天津房地产市场回顾及2020年展望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