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ppt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世界课程变革趋势之研究 世界课程变革趋势之研究 一、课程变革理念 二、课程政策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 六、结论 一、课程变革理念 (一)教育民主--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二)国际理解--谋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三)回归生活--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四)关爱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五)个性发展--谋求个体与社会的内在统一 (一)教育民主--谋求平等与高质量 兼得 二战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其标志是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冷战时期,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教育民主被赋予多种彼此冲突的涵义,教育民主往往成为不民主教育的遮羞布。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确立了教育民主新概念--全民教育的理念,其标志是联合国于1990年颁布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二)国际理解--谋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颁布的《学会生存》和1974年颁布的《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之建议》达到了冷战时期对“国际理解教育”认识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国际理解教育进入到崭新的历史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颁布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和《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 (三)回归生活--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20世纪的课程主要是依附于并服务于科学世界的,这必然导致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学会生存》首先正确处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教育总是社会的教育,在社会中进行的教育又可以通过培养完善的人而批判社会,进而改变和超越社会现实。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自《学会生存》后最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即“四个知识支柱”),这四个支柱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集中体现了教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 (四)关爱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内在的财富》的告诫:要注意计算进步的代价。 冷战时期的四次国际会议:(1)1972年召开了划时代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大会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名称确定下来,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2)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环境教育会议“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议通过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成为各国环境教育实践的基本指针; (五)个性发展--谋求个体与社会的 内在统一 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2月20日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为儿童的生存、发展和保护三项基本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0年9月举行首次“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以及《90年代贯彻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行动计划》,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确立了“儿童至上”的原则和“一切为了儿童”新道德观。 二、课程政策 (一)课程政策变化的一般趋势 (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走向均权化 (三)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政策变化的一般趋势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强调了社会协同(social cohesion)、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有效适应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开发这样一种课程框架: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 (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走向均权化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本质上是教育民主化进程深入的产物。就课程变革的三类权力主体--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关系而言,三者既不是彼此对立的,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课程变革的过程不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施加控制的过程,也不是国家、地方和学校我行我素的过程,而是三方面达成共识的的过程,每一方面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诸方面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理解而实现课程变革。因此,课程决策的均权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还意味着课程的多元统一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 SBCD的内涵 SBCD的发展阶段 SBCD作为课程变革的发展趋势 SBCD的本质:SBCD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和变革过程中的主体价值。SBCD不鼓励单打独干,它是“合作性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学生、校长、家长、专家等方面通力合作。经由SBCD而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彼此关联、内在整合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