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境,技巧与手法
? ? ?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步骤一)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上安睡;(步骤二) 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境),表现了自己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之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①用一句话描绘画面,用两个双音节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②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同时也要展开想像。 ③分析思想感情,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词。 表 现 手 法 * 意境的鉴赏 修辞 手法 表达 方式 艺术 构思 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 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 烘托、用典、赋比兴、象征、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 哀景写乐情等。 常见 技巧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广义上的“手法(或技巧)”包含以下六个类别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借代、通感、顶真、互文、反问、设问、用典(引用)、双关、反语等。 ②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渲染烘托、以小见大等。 ③篇章结构:重章叠句(反复、复沓)、前后照应、承上启下 、前后对比、抑扬法、卒章显志等。 ④记叙手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⑤描写手法:白描、铺陈、正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等。 ⑥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乐景衬悲情等。 白描:原指绘画时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诗歌创作中,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轮廓形状。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衬托分正衬(烘托)和反衬。 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动衬静。 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 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诗歌中常见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设想的未来之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