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
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
来源:教育文摘报?时间:2009-07-09 13:52?作者:俞正强?
?
感悟一:补课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986年我中师毕业,在小学里教数学。班里有三个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我采用的办法是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今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总算能考个七八十分送上初中了。
有一天上午十点多钟,我上街买块三角板,从店里出来,猛听得一声“俞老师”。循声一看,正是两年前“亲密接触”的一名学困生,问他:“你干什么呢?什么时间了,还在街上!”
“不是的,是我们老师让我出来遛一下。”他不好意思地说。我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从前花了很多时间给他补课,有意义吗?我补得了两年,补得了三年、四年吗?
后来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情感淡漠与学困成因》。现在想想,学生可能也是十分讨厌补课的。重复着讲题目、做题目,学生也累,老师也累,累了的时候,淡漠是自然的了。
从此,我开始审视我的学困生。我相信补课不是改变学困生的正确选择。
那么,正确的选择是什么呢?
感悟二:学习的改变源于心的改变
后来有一次接手新班的时候,前任老师向我介绍了两位需要教师关注的学困生。我打定主意,决不像从前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他们补课了。可是不补课.又能怎么样呢?在迷茫之中我不知道好办法是什么,但我已经知道不好的方法是什么了。补课,应该是帮助学生进步的辅助方法,而不是主要方法。在我没有用好办法之前,我至少可以停止使用坏办法。
两位学生的数学成绩真的不好,中间尝试过几次补课,不过是帮助他们完成当天的作业。他们上课是基本不听的,不听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如果是从前,我发现他们不听,会义愤填膺地指责他们、批评他们。可是,现在我意识到大量的批评、指责、补课应该停止了。我一直关注他们、观察他们,包括在课堂上和课外。有一天上数学课,我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睛观察着其中一位低头在抽屉里玩东西的男生,不经意间他突然抬了头,我感觉他的视线与我的视线对接在一起,他的眼珠动了一下,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个学生可能会好了!
奇怪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真的渐渐好起来了。我发现他做很多题目是不用列出算式而可以直接报出得数的。于是,我让他参加当时我任教练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班。就这样,中间也针对性地补过几次课,但很少。这位学生的数学已是十分优秀了,当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拿了一等奖。另一名学困生呢,效果还是不行,成绩依然不好。我一直观察她,一直想重觅视线对接而心灵相通的机会,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就这样,她也上了初中去了。
我想到《圣经》中有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也许师生之间有时也需要一点心的沟通。
如果我不能改变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进步,我至少可以不以补课的名义伤害他,而是让他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关于学困生,我已不再急躁了。在补课之前,我会先想一想,是到补课的时候了吗?心的改变是需要条件的,这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缘”,但这“缘”一定来自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候。
感悟三:学习困难源于学习准备的缺失
曾经和一个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我问。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她答道。
“那你吃什么的?”
“我经常吃粽子。”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下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两个半。”
“怎么算出来的?”
“两天1个,5天两个半。”
这位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呢?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思维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型思维。比如,当学生面对“每天吃两个粽子”这一材料时,有的学生首先会想:这可能吗?而有的学生首先会想:这是每份数。前者是一种极生活化的思考,关注材料的合理性;后者是一种数学思考,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
该生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数学思考的方式尚未建立起来,需要一个特别的辅导。然后,我跟她说:“我知道怎么给你补课了。”后来,在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她学得十分顺利。学习困难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大多数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如果发生了困难,一定是某个地方的准备出问题了,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只要节点解决了,学习也就解决了。
感悟四: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 二年级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 先学:??????????? ??????后学:
???????????????????????????????????
可是有一位学生却一直这样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