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际关系的基础理论教程文件.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际关系的基础理论教程文件.ppt

人际关系的基础理论 张华 天津医科大学 “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 一个小伙子惧怕人际交往。 于是异想天开:“假如地球上只留我一个人多好啊!再也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烦恼了,多好,自由自在!” 有好事者问:“没有老婆不寂寞吗?” “那就留一个女人做老婆,比翼双飞,多快乐!”小伙子美滋滋的说。 “快乐不会太久的,没有人给你们烤面包!”好事者冷冷地说。 “那就再留一个面包师”小伙子搭腔应答。 “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 “没有人给面包师提供面粉,它烤不了面包” “那就再留一个农夫”小伙子不耐烦的说 “没有人给他打农具”好事者不紧不慢的说 “留铁匠!!!”小伙子大声吼道。 “没炭” “好了好了,别说了,全都留下来吧”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微观层面,是指个体的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作为社会的层面,是一种交往的需要 作为信息传播的层面,是一种“沟通”或“人际传播”的沟通过程 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的文化积淀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 人与人交往的本身是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情绪性、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对观念、思想、兴趣、心境、性格等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人的交往活动具有情绪互动的功能,在人的需要结构中,交往和归属的需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之一 荀子“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协调人际关系不是少数人的动机,而是人生必备的本能,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共性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看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际传播 人际关系表现为一种以传播为手段、并通过传播努力实现各自利益的相互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于它是组织、集体、社会的构成要素,并以此促进社会个体的成熟和完善 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性心理和情感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化程度 人际关系的特征 互动性-个人性、直接性和情感色彩 社会性 明确性 渐进性 动态性 多重性 复杂性 人际关系的功能 个体功能 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促进个人社会化 促进身心健康 促进行为改变 人际关系的功能 社会功能 净化社会心理气氛 促进信息交流 增强合力,优化群体的整体效应,提高效率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一定的人际关系会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一方的行为表现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 利瑞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管理-服从型:由管理、指挥、劝告、指导、教育等行为引起对方尊重和顺从等反应 帮助-接受型: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引起对方信任和接纳等反应 同意-温和型:由合作、赞同、友谊等友好行为引起对方协助、温和、友好等反应 求援-帮助型:由尊重、信任、赞扬、请求帮助等行为引起对方帮助、劝导等反应 利瑞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害羞-控制型:由怯懦、害羞、礼貌、敏感、服从等行为导致对方骄傲、控制等反应 反抗-拒绝型:由反抗、怀疑、异样、厌倦等行为导致对方惩罚或拒绝等反应 攻击-敌对型:由攻击、惩罚、责骂等不友好行为引起对方仇恨、敌对、反抗等反应 炫耀-自卑型:由夸张、拒绝、偏激、自炫等行为引起对方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霍尼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谦让型:具有“朝向他人”的行为特征 进取型:具有“对抗他人”的行为特征 分离型:具有“疏离他人”的行为特征 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梅奥(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试验研究——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 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 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霍桑试验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 在20世纪的30年代,霍桑试验,除了工作的实物和技术条件外,工人动机对提高生产率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的40年代,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激励理论。 50年代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tzberg)使激励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60年代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理论和Y理论。 70年代威廉·乌奇(William Ouchi)提出了Z理论。 人际交往 I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