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以及特色.ppt
粤菜——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特点突出一个“杂”字。选料广而杂,鸟、兽、虫、蛇皆可入;口味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清末随着海岸通商,粤菜扬名欧美。 粤菜—清淡鲜活 鲁 川 苏 粤 浙 闽 湘 徽 京 沪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 扒 扣 炸 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 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选料:狸 猫 蛇 狗 江苏菜 (一)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已露端倪,唐宋成为“南食”中重要组成,元代已具规模,明清完全形成流派 (二)做法及特点 由淮扬(扬州、淮安)、江宁(镇江、南京)、苏锡(苏州、无锡)、徐海(徐州、连云港)四大部分组成 取料不拘一格而物尽其用,重鲜活;特别讲究刀工、火工和造型,擅长炖、焖、煨、焐;调味重清爽鲜淡平和(徐海以咸鲜为主) (三)代表菜品 三套鸭、清炖狮子头、大煮干丝、叫化鸡、松鼠鳜鱼、羊方藏鱼 苏菜——又称淮扬菜,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常借船舶大摆宴席。饮食场所与工艺,雕刻园林,盆景,音乐,建筑,书法,装潢结合。使人在吃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烟花三月淮扬菜——番茄松鼠鱼 饮食文化在中国具有如下特殊的功用。 一是社交功用。 二是亲和功用。 三是宣传功用。 四是养生功用。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吃”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游、购、娱、吃、住、行)之一。 不少游客把品尝异地风俗饮食作为重要的旅游动机,饮食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窗口。作为旅游工作者应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 如桂林米粉、武汉热干面 中国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 第二、四季有别。 第三、讲究美感。 第四、注重情趣。 第五、食医结合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概括表现为: 两大观念 三大原则 四大习俗 五大特点 十美风格 1、重视饮食 民以食为天 《尚书》提出治国之“八政”,亦以“食”为先。 2、注重科学饮食 寓医于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 医学界提出“病从口入” 。 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平衡饮食。 1、以谷物为主 2、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 3、讲究五味调和 (酸、辣、苦、甜、咸) 4、三餐制为主(早、中、晚)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审美的构成要素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色、香、味、形、质、意六个基本方面,这六个方面付诸人的各部分感官,并构成了中国菜点品尝与审美的全方位和多角度。 一般认为对菜点色彩美的品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发挥本色 第二、重在组合 第三、妙在点睛 1、味在饮食审美中的核心地位 2、味的丰富性 3、品味标准 ( 重本味;适口为珍) 佛跳墙 坛启荤香飘四邻 佛闻弃禅跳墙来 1、中国菜点形美的实质——以造型艺术为食用服务 2、食品造型艺术的原则——简易、美观、大方和因材制宜 3、中国菜点造型的主要形式 (1)随意式 (2)整齐式 (3)图案式 (4)点缀装饰式 (5)象形式 此外,在菜点造型的欣赏中,还应注意菜点与餐具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容(菜点)与形式(餐具)上的和谐统一。 图案式 第三节 各种菜点的美学风格及其特色 一、三类食品(按加工方法,风味特点分类) 1、面点(白案) 白案的品种繁多,在造型上是点、线、面、体应有尽有,制作工艺精湛。在题材选择上应注意心理接受的原则。 2、冷菜(凉菜) 冷菜的构思要求较高,因它是形成意境、意趣美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讲,其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筵席的性质、规模与标准 (2)宴席的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