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飞机探空与气象观测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人飞机探空与气象观测应用

南海季風實驗期間無人飛機探空資料之分析 林博雄 鄭文通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林民生 張忍成 曾俊二 中央氣象局 摘要 無人飛機探空(aerosonde)是氣象界未來用以直接進入颱風環流內部觀測的實驗性工具,在南海季風實驗第一次密集觀測期間於東沙島進行19次海上大氣邊界層剖面資料蒐集。本文選出兩組觀測資料分析研究,一是aerosonde在雷雨胞中飛行一小時的案例,一是aerosonde連續滯空25小時的案例; 前者用以診斷aerosonde在劇烈環境中飛行過程中資料的可信度,後者用以診斷亞洲季風肇始之前,南海海上大氣邊界層的若干特徵。資料初步分析發現,aerosonde在雷雨胞中飛行所蒐集的溫濕度與風場,可以呈現雷雨胞移行與低層結構特徵, aerosonde在劇烈雲雨區飛行能力是肯定的,但是無線電通訊會被雨勢強力干擾。此外,比較aerosonde的水汽觀測以及飛機本體的振動幅度發現,海上邊界層高度白晝時間可高達1400公尺,而夜間可降到400公尺以下。 前言 由於近幾年來電子儀器的迷你化趨勢,以及通訊科技的進步,科學研究者樂意捨棄租用大型飛機,改用輕巧機動性高的無人遙控飛機做為儀器載具。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海軍研究學校(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普林斯敦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共同成立了the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motely-Piloted Aircraft Studies (CIRPAS),目的是以便宜的造價提供科學界另一種空中觀測載具的選擇;1996年CIRPAS正式向外界介紹了三款無人飛機載具,分別是Pelican、Altus、Aerosonde (Bluth et. al.,1996)。其中以aerosonde(無人飛機探空)造價最便宜,它的設計出發點,是考慮如何將無線電探空儀(radiosonde)的感應儀部份帶進颱風暴風圈之中進行環流結構的現場(in situ)觀測(Holland et. al., 1992)。由於颱風發展於熱帶洋面上,而海上的大氣探空資料極為貧乏,使用飛機接近颱風進行雷達掃描或是投入探空儀的成本耗費相當可觀。衛星觀測雖然可以提供颱風中心位置(當颱風眼清楚時)、颱風伴隨雲系外貌(可以估計颱風強度)、高層和低層衛星雲導風(cloud-drift wind),可是當颱風眼不明顯時,颱風中心位置很難由衛星雲圖決定。過去美國空軍在關島的颱風飛機觀測在颱風預報作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自1987年9月因經費不足以更新C-130機隊,而停止飛機颱風偵察任務後,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區急需另一種觀測工具,進行颱風在海上的中心位置、強度和暴風範圍的直接觀測。第一款颱風觀測任務導向的無人飛機Perseus,構想是遙控無人飛機由15公里高空進入颱風環流範圍,但是其動力設計與載具安裝所需的成本與運作經費依舊高昂(Langford and Emanuel, 1993) 。1991年美國Insitu公司開始投入aerosonde這種低空飛行 輕巧可拋棄式的飛機主體研發工作,該公司的企業標章即以颱風及飛機圖形來表達他們的理念與目標。1993年澳洲氣象局加入贊助行列,並由澳洲SENCON公司協助開發與生產。1995年11~12月aerosonde首次參與了澳洲Maritime Continent Thunderstorm Experiment,開啟它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的觀測任務。 中央氣象局於1998年4月取得4架aerosonde,同年5月2日在宜蘭機場舉行說明會,會後隨即與澳洲技術團隊前往東沙島參與南海季風實驗(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以下簡稱為SCSMEX; Lau, 1995)觀測活動。 aerosonde參與SCSMEX參與的科學目標有二,一是台灣工作團隊藉以了解與學習aerosonde操作流程,二是觀測南海海上大氣低層結構。由於人力物力之限制, aerosonde 僅參與SCSMEX第1次密集觀測實驗(以下簡稱IOP-1) 。 aerosonde 於1998年5月5日抵達東沙島, 5月9日第1次起飛,隨後每日均進行1至2次飛行觀測。5月12日與16日的飛行半徑擴及50公里, 其餘飛行案例均在島上北側海上上空, 進行離地300公尺到1800公尺的上下盤旋(如圖1) 。表1 整理了前後19次的飛行概要,其中的第8次與第18次是兩組較為特殊的天氣觀測任務, 前一案例包含了一段aerosonde在雷雨胞中飛行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