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田水利.ppt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史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相关,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 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一、战国之前 为了与当时的井田制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主要形式。 《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 芍陂 ,建于公元前598~591年,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又称安丰塘。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桔槔 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戽斗 古代最常见的提水器具,在木桶、柳条筐系上绳子,两人相对而立,用手牵拉绳子,从低处戽水上岸。 辘轳 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二、 战国至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 引漳十二渠 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的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 都江堰 秦昭王时,约公元前256~前251 ,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 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 白渠 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 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坎儿井以及凿井等灌溉工程也相继兴起。 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 陂渠串联的工程形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带较发达,以白起渠、六门陂、鸿隙陂为代表。 灌溉水库以智伯渠为代表。 坎儿井在西汉时期已见诸记载。 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水利逐渐兴起。 三国时孙吴及南朝在建康建都,附近水利普遍开发,其中位于句容县的赤山塘(唐代改名绛岩湖)规模最大,灌田万顷。 晋代在今丹阳所修的练塘及今镇江东南的新丰塘,灌溉面积也有数百顷。 钱塘江流域水利工程则以永和五年修建的绍兴鉴湖最为著称。 翻车 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可以把低水提升至高处,而且效率高,适用于大田灌溉 渴乌 古代吸水用的曲筒 ,将小山丘阻隔的水引下山来。 《通典·兵十》:“渴乌隔山取水,以大竹筩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洩,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筩尾取松桦乾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 四、唐宋时期 长期战乱之后,唐宋二代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北方的农田放淤和水利管理也有重大进步。 南方水利工程类型很多,除引水渠系的维修和兴建外,新的建设主要有蓄水塘堰、拒咸蓄淡工程和滨湖圩田等。 唐宋时期江南塘堰迅速发展,浙江、福建等地尤为显著 。 拒咸蓄淡工程,是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形式 ,如浙江它山堰 。 太湖圩田是这一时期江南水利成就最大、功效最突出的水利设施。一般是在滨湖、滨河区用圩岸隔开湖水形成。 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 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 高转筒车 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 五、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地方自办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普遍,而著称的大型工程较少。成就突出的是江南地区水利。 继太湖圩田之后,两湖垸田和珠江三角洲堤围迅速兴起。 垸田的形制和江南圩田类似,始修于南宋和元代,而其大发展则在明、清时期。两湖垸田以湖北荆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最为集中。 水转翻车 即使用水流驱动水车轮旋转起来。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